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2020-10-06 15:11:01 作者: 中国玉文化介

这一时期玉器的花纹,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龙、凤、兽面纹饰,或为纹饰、或为玉器边缘的装饰,图案有较为固定的样式;另一部分是密布于器物表面的、排列紧密的谷纹、蒲纹、勾云纹和蟠虺纹。《周礼》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所谓六瑞,是六种爵位的人所用的瑞贽,研究者认为战国秦汉玉璧上凸起而似谷粒的花纹为谷纹,交错如编席的直线纹为蒲纹。这几类花纹延续了数百年,为这一时期玉器的代表性装饰。

在古代,多数朝代实行了厚葬制度,玉器自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古人用玉随葬,一则认为玉能通鬼神,一则认为玉能使尸体不腐。目前考古发掘到的汉代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随葬玉器,其中有玉衣、玉塞、玉握、九窍用玉等专门的敛尸用玉;还有随葬的日用品、佩饰;玉衣的使用,使敛尸用玉发展到了顶点,也标志着古代用玉体系的没落。

【唐代以后】

唐代以后,玉器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传统的礼器、佩玉改变了面貌,以新的形式出现于世;另一方面大量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作品、日用品成为玉器的主导,人们称唐以后的这类玉器为市俗玉、平民玉。对于这一现象,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讲:“自唐以下,所制不一,如管、笛、凤钗、乳络、龟、鱼、帐坠、方圆细花带板、灯板、人物、神像、炉、瓶、钩、钮、文具、器皿、杖头、杯、盂、扇坠、梳背、玉冠簪、珂、绦环、刀肥、猿、马、牛、羊、犬、猫、花朵种种玩物,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毫末瑜矩,极尽工致。”高濂较为清晰地归纳了唐以后玉器品种方面的变化。这一时期,玉器花纹的艺术表现,受到了绘画及其他工艺品的巨大影响,图案中极少有谷纹、蒲纹、兽面纹、卧蚕、勾云、蟠虺,而主要为自然与社会两种题材。宋代礼乐杯,图案表现的应是宫廷礼乐活动,构图则较接近同期的人物画风格;明代玉器的图案中还出现了文人画风格及书法;玉器的艺术表现,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清代的前期与中期】

在清代的前期与中期,宫廷玉器在玉器生产中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康熙、雍正时期的宫廷玉器,目前能确定的还不算多,但这些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了技术上的创新与进步。清宫遗存的雍正款玉器,胎体的厚度均匀及边线的准确,远远超过了明代作品,这一时期玉器加工技术的提高同宫廷金属器、瓷器等各种工艺品加工技术的提高同时出现,是当时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

乾隆朝的宫廷玉器达到了古代玉器生产的顶峰。品种多、数量多、工艺精是其特点,其中的大玉山、大玉瓶、玉屏风、玉编磬等大型玉陈设、乐器,在体积及加工精度上都是前所不及的。乾隆皇帝本人对玉器有所偏爱,并对玉器的制造非常关心,他提倡玉器制造中的仿古,提倡各类工艺品间的相互借鉴,提倡器物造型与样式的创新,对社会上玉器生产中的时弊提出批评,推动了宫廷玉器乃至当时整个玉器业的发展。

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玉作”及“如意馆”组织宫廷玉器的生产。雍正年间选进的玉匠胡德成、邹学文、鲍友信、王斌、陈宜嘉、姚汉文、姚宗江等,当时叫作南匠。明、清以来苏州专诸巷是高手玉匠集中的地方。乾隆年间造办处“玉作”的主要玉匠倪秉南、张象贤、张君光、贾文运、张德绍、蒋均德、顾观光、金振寰等,都是从苏州选进的。遇有大件制作,需用更多的人,如《大禹治水图》玉山,就是由“玉作”的玉匠完成打坯的工序,然后交两淮盐政在扬州雇用许多苏、扬的玉匠集体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