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杀”就是活埋?这么理解就大错特错,真正的“坑杀”令人胆寒

2020-10-08 14:03:54 作者: “坑杀”就是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曹松

古往今来,每一场战争的代价,都是千千万万无辜之人付出鲜血和生命,无论成功与否。当战争结束,将军会迎来最光荣的封侯时刻,然而他的脚下,却踩着森森白骨,一将功成万骨枯,着实令人心中发凉。

而比起上阵杀敌,同样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打扫战场。阵地上全是冰冷的死尸,死状各异,实在难以下手,但若是不及时处理尸体,他们便会腐烂,并极有可能导致瘟疫等疾病的传播,造成更可怕的伤亡,但将他们一一埋葬或火化,也是不现实的,故而一种名为“坑杀”的方式出现了。

但这里要注意,“坑杀”绝非将人活埋,真正的“坑杀”,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

关于“坑杀”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无比血腥的长平之战,当年赵括率领的40万大军,直接被白起给“包了饺子”,多次突围无望后,赵军选择投降,然而白起并不愿意放过他们,并对40万赵军实行了“坑杀”。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这个画面,40万大军,是怎样壮观的场景,若真是单纯将他们一个一个活埋,那得挖多大的坑?以当时的条件来说,挖一个如此大的坑,十天半个月都做不到,更何况40万人面对活埋这一酷刑,如何会不反抗?甘愿一个一个被埋?这里,我们便要重新审视一下何为“坑杀”。

其实在《史记》中,“坑杀”原本是写作“阬杀”,而“阬”的本义,是“城墙中特设的门洞”,一般而言,古代城墙的厚度从10多米到几十米不等,由此可见,“坑杀”并非“挖坑活埋”,那么它究竟是何意呢?

根据《汉书》记载,当年王莽篡汉时,将刘信、翟义等反抗他的人,统统进行了“阬杀”,并将他们的尸体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上面再树6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由此可见,所谓“阬杀”是先杀死对方,然后将他们的尸体堆积封土,打造一个“阬”。

除《汉书》中的记载外,当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也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史称“骷髅台”,即使远距离看过去,仍然令人脊背发凉,深深胆寒。

而之所以采用“阬杀”这种可怕的方式,就是为了警告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让他们看看和自己作对的下场。随着杀的人越多,这座尸体堆成的“建筑”就越高大,越能震慑幸存者。所以说“坑杀(坑杀)”,根本不是活埋,而是杀死对方后,将他们的尸体堆起来。

1995年我国考古团队正式发掘长平之战的遗址后,更加肯定了这个观点,根据遗址中的尸骸可知,赵军俘虏被杀前,基本被解除了武器,并且近半数头骨与躯体分离,也就是说,他们死亡在前,被埋在后。当然,也有小部分俘虏是被反绑后活埋。

当着所有俘虏的面,一个一个杀死手无寸铁的俘虏,然后将他们的尸体堆砌成山,相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折磨,而这种残忍的行为,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