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身行万里半天下”,为何苏轼自愿承担茶文化的推广使命?

2020-10-08 15:13:02 作者: 自称“身行万

学识渊博且涉猎广泛的苏轼还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为大家介绍不同制茶步骤中所运用到的制茶器具。就拿喝茶所用到的茶盏来说,苏轼就有创造性提过“紫盏”、“紫碗”这类茶盏的代替称呼。

北宋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的饮茶风尚,使得茶盏这一类用具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之间推动北宋制瓷业的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以及浙江地区产的青瓷都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不少种类器具还进一步跟随贸易的潮流,远销到日本地区。苏轼曾专门介绍过兔毫盏这一茶盏,描述为“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

《寒食帖》中兔毫盏的记载

此外北宋的茶艺活动也着实多样,不管是“煎茶”、“点茶”还是“斗茶”,都足以看到北宋茶艺活动的多样且丰富,所谓“煎水而不煎茶”,北宋茶艺上的高水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茶叶品质的高要求,就拿苏轼来说,就很钟情于用山泉水来煎茶,特别是庐山谷帘泉,苏轼甚至称谷帘泉的泉水为煎茶第一水。

不过以苏轼代表的文人,之所以会如此痴迷于探索茶及其附带物的品质,与北宋盛行的“斗茶”的风气有关,所谓的斗茶,就是在文人间举行的聚会上,大家会进行茶技或是茶叶品鉴能力的一种交流切磋,还会涉及到琴棋书画的展示,充分体现出北宋文人高雅与趣味相结合的日常雅致。

文人间的“斗茶”集会

苏轼在“斗茶”中,也会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极好茶叶品种,“想见新茶如泼乳”,表明在苏轼参与过的众多聚会中,泡开后乳白色质地的茶叶实属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也是苏轼一直所渴望拥有的茶叶品种。

三、三教合一的思想冲击,茶文化演变进入精神层面,蕴含高雅内敛的文士精神,激发文学创作激情

谈及北宋时期茶叶最瞩目的引入点,就在于受到了文人的大力追捧。由于北宋时期思想上的进步,儒、道、释三教合一后,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再加上文人社会地位的基本奠定,就单纯从主观层面出发,当文人与茶相挂钩,特别是文人主动承担推广茶的使命之后,茶就已经确定下冲淡闲洁、高雅内敛的地位象征。

对于北宋时期的文人来说,饮茶不再只是一种味觉上的刺激,而是一种追求雅致文化与淡泊气节的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希望能够将茶的清俭气质烘托而出,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于高雅情趣的一种追求以及逍遥自在生活的渴望,形成高于常人的思想谨慎境界。

以士大夫文人阶级为导向,都很擅长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发现不一样的闲情雅致,苏轼在品茶中,就发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感慨。借着感慨投身于文学创作中去,百姓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获得精神启发,也开始慕名效仿士大夫文人的种种行为。北宋时期的茶文化间接进入历史地位上的巅峰,完全符合北宋“以文立国”的国家宗旨,由于与统治者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另外伴随三教合一的文化演进,宋代文人在经历过多门派思想的浸渍下,在融合吸收三教杂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提升修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重视自身心性的培养,并借着宋朝文化日益世俗化的大背景,指出茶文化的发展,正式修养心性的极佳方式。

北宋茶文化的推动,离不开北宋文人执掌的茶文学的持续性助力,同样的茶文化又反过来助推了茶文学的发展。文人在重视心性和重视个体中,有了更加浓厚的的文学创作激情,因此也涌现出像苏轼那样优秀的文艺创作者,丝毫不会吝啬对于茶文化以及茶精神的推广。

说到这,北宋茶饮的高雅之处,自然显露了出来,是一种身心安顿,静心戒躁的体现,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更能为文人所接受。

对于文人来说,无论是否实现了自身的抱负,在茶文化为支撑的背后,是一种修身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平衡在文人入世和出世之间,既可以开启一条实现壮志的崭新大道,也可以是隐居山野,寻求解脱的精神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