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破坏狂「乾隆」:其实我是品味艺术的大师?

2020-09-30 22:42:58 作者: 文物破坏狂「

文物破坏狂

就诗词来看,乾隆在这方面其实没有什么过失,只是多写几首没营养的诗而已,又不搞破坏。而且还能成为吃瓜群众的饭后笑谈。这点还得感谢乾隆爷,但是让人诟病的是乾隆对文物的破坏。

据《乾隆宝薮》记载,乾隆的印章就有一千多个,形状上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型、椭圆形等,文字上有汉文、满文、蒙古文等,称号上有正名、小名、皇帝、谁谁谁的子孙等等....乾隆皇帝自诩文采风流,搜集了一大堆古玩字画,如果遇到他喜欢的,就在上面涂鸦,盖印,就跟游客在文物上刻上「到此一游」一样,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帝王应有的文学修养。

其实,当初这种落款,是跟中国人欣赏画的方式有关系,古人欣赏画时,会把这个画徐徐展开,一边展一边收,看完后,在画的最后留下自己的提拔(提拔的意思大概就是「读后感想」),之后再盖上自己的一个印章,相当于对这幅画的肯定。盖章的人可不能是随便的路人甲路人乙,还要是当朝比较知名的人物,而且提拔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字不能留太多,章不能留太多,不然图画的美感就会被印章和文字破坏掉了。

像是宋徽宗,他为了防止文字和印章破坏图画美感,特地发明了「宣和裱」制度,在图画旁边黏上纸张,让大家写作、盖章时不至于将诗词写到图画上,然而乾隆才不管这些规则,他视自己为十全老人,天下第一,谁敢阻挡他?

乾隆印迹

乾隆硬是在几百年前的文物上写上自己的文墨。比如他收藏了一件周代的圭,圭是什么呢?是古代诸侯在大典时所持的一种玉器,但乾隆自己不懂,却想装懂,以为是啥裁缝的尺子,为了表明自己的考古鉴定,就把自己未经证实的想法以题诗的形式,草率地用笔刀刻了上去:「周尺还赢一尺余,对之疑对鞠躬,如辟邪那有邪堪辟,阅古因之缅古初。乾隆戊子新春御题。」

乾隆几乎把中国当时所有有名的文学古物都搜集到了手中,这些书画或多或少受到乾隆鉴藏印玺的干扰,以致难以欣赏,就像是作者之前曾经购买仿制的《寒食帖》,内容固然令人动容,但是一旁鲜明的大红色乾隆印章,多少扰乱了书法内容企图存托的悲伤情绪。

在被乾隆搜藏的各类文物中,《寒食帖》还算是小儿科,不是最糟的,乾隆收藏「三希」之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因为太喜爱了,数十年间写下很多的题跋、题诗、钤印,还命臣子题字、作画,总共多达七十多处。卷首就是乾隆的题诗,一题就是五首,写完之后他还不满足,在帖子中间写了个很有现代口吻的「神」字,在他心中,古今书家作品没有比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更神的了。

苏轼《寒食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虽然乾隆写得字还挺好看的,特别是楷书、行书,写得真是美丽又好看,但是他的个性太屁孩了,像是一只永远没办法吃饱的狮子,拼了命想在古今文物上题字留名,只要是他喜欢的,他都要题写,还统统给盖上了他的大印章。

《富春山居图》乃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又被是人称做「山水画第一神品」、「画中之兰亭」,想当然自诩艺术评鉴高手的乾隆当然不会忘记搜罗这幅名画。说起《富春山居图》,这是一幅历经劫难的画作,很富有传奇色彩,《富春山居图》曾因为太美,有个富豪在病死前想要带着它走,因此将它丢进火炉,好在他亲戚手速很快,迅速把图画捡起来,救到了是救到了,但图画却被烧得一分为二。

虽然成了残卷,但它的名气确实太大了,后人仿作的也很多。乾隆皇帝后来为了找寻此图,用了很多心力,最终收到两幅差不多的《富春山居图》,然而乾隆把真的视为赝品,而把赝品视为真迹。到底是乾隆皇帝的眼光有问题。还是赝品模仿的太像?幸亏乾隆把烧成两半的《富春山居图》当成赝品,不然国宝将被印章盖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