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提前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父慈子孝还是刀光剑影?

2020-09-21 14:02:48 作者: 唐睿宗李旦提

唐景云三年(公元712年)七月,唐睿宗李旦突然下诏,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位唐朝的第六位皇帝,仅仅坐了三年的皇位,就匆匆将皇帝的宝座让了出来。

《资治通鉴》将这一场景描写得非常温馨感人:太子李隆基得知皇上打算将皇位提前传给自己时,急急忙忙进宫觐见,跪在父亲面前泪流满面,情真意切地说,“我仅仅立了一丁点的功劳,却因此被立了皇位的继承人,当太子都担心自己做不好,怎么有能力做皇上呢?请父皇收回成命!” 睿宗李旦则更是情深意长,“大唐的社稷、祖宗的江山,能够保全和延续,我能够再次登上皇位,都是你的功劳。我如何今将皇位禅让给你,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李隆基长跪不起,拒不受命。李旦继续温情脉脉地劝说道,“你是一个孝子,父亲心里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站在我的灵柩前继承皇位呢?”见父亲心意已决,太子李隆基流着眼泪出了宫。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事实果真如此吗?唐睿宗提前禅让皇位,到底是心甘情愿还是情非得已呢?

皇帝与太子,历来就关系微妙。一个是皇帝,一个未来的皇帝,一个担心自己还没死,继承人就会提前抢位子,另一个则担心煮熟的鸭子什么就莫名其妙地飞了。唐睿宗李旦与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这对皇帝与太子的关系则更加微妙。这皇位是太子李隆基发动政变,从他人手中夺来的,皇上李旦算是坐享其成。根据当时的形势,唐睿宗李旦如果可以安安心心做几年过渡的太平天子,然后平平安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则是皆大欢喜。但是,心性淡泊、性格软弱的唐睿宗李旦,会真心这么想吗?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登上皇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册立皇太子。李旦共为五个成年的儿子,李隆基排在第三。按照常理,皇太子的位置是嫡长子李成器的。但由于皇三子李隆基的特殊功绩,李旦在这个问题上,迟疑不决。身为嫡长子的宋王李成器,面对太子之位时,再三辞让,连续几日在睿宗面前痛哭流泪,坚决要求自己不愿做太子。以刘幽求为代表的唐隆政变功臣派,也坚决请求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旦才下诏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从整个事件的决策过程,就很能发现李旦的真实意图。他从内心来讲,是不希望让能力强、威望高的李隆基成为皇太子的,只是李成器一再辞让,刘幽求等功臣派代表又态度坚决,李旦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李隆基成为皇太子之后,其在朝中的实力无疑会进一步提升,皇帝李旦如果再想公开打压,难度会增加很多。李隆基除了太子的身份,还是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既是宰相也是禁军统领。唐朝当时的宫中禁卫力量是左右羽林军,其中战斗力最强、离皇帝最近的卫队,则是“万骑卫”。这支精锐部队的各级军官,在“唐隆政变”中与李隆基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重要的是政变成功之后,羽林军中韦氏的亲信被全部斩杀,换上的都是李隆基的嫡系,这支部队已经完全掌握在李隆基的手中。在军事政变频繁的唐朝,谁掌握了禁军,谁就掌握了最终的话语权。

还有一个更让李旦忧心的是,朝中的一大批忠心于李唐皇室的纯臣、诤臣,如宋璟、姚崇等人,都坚定地支持李隆基。这些人不属于任何派别,没有个人的政治图谋,能力强、威信高,而且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代表的是整个朝廷的民意人心,是身为皇帝的李旦必须依靠的力量,也是无法打压的力量。所以,李旦在回过神来之后,在他的心里已经非常清楚了,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已经无法撼动了,他要做的,就是努力维护各方力量的平衡,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朝廷中的军国大事,都要派宰相事先与太子商议,李隆基认可的才决定实施。

但,随着另一个人的心态变化和私欲膨胀,让李旦这种小心翼翼的局面维持,举步维艰。这个人就是李旦的亲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女儿,为人沉着机敏,很有权变谋略,颇有几分武则天的风采。在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两次事关李唐皇室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有大功于李唐皇室。唐中宗李显继位时,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唐睿宗李旦继位,更是对太平公主宠信有加,经常与她商讨军国事,朝廷许多重大决策事项,都要事前征询她的意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