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就有清明节期间有放风筝的习俗,这里头有什么说法吗?

2020-09-24 14:04:27 作者: 中国古代就有

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每当清明来临之际,祭祖的人流不断,他们陆陆续续来到坟上,或者给坟茔培土,或者烧纸,或者插花。总之是以各种形式寄托对先祖的哀思。

宋朝诗人高菊卿曾有一诗就生动的描写了这时的场景: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其实,清明节的活动并不仅限于祭祖这一项。人们除了扫墓祭祖,过一个肃穆的节日外;还是大家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这些活动包括踏青插柳、牵钩(拔河)、荡秋千、斗鸡、蹴鞠和植树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放风筝,也是其中的一项。

祭祖

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关于风筝的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鲁问》中的记录:“公输子削竹木为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墨子提到公输子(鲁班)发明了一种竹鹊,可以飞三天三夜。

然而到了韩非子那里,风筝的发明权,又转移到了墨子手中。《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不管是墨子还是鲁班他们谁应该拥有这项发明权,但至少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风筝。人们向往蓝天,探索天空的奥秘这个欲望造就有了。

飞鸟

而后来到了唐人,描写就更丰富了。张鷟在他的《朝野佥载》中补辑了一则关于木匠祖师爷鲁班的趣闻。

鲁班,又叫鲁般或公输般,自然是鲁国人了。他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能工巧匠。

他曾经制作了一木制大飞鸟,每次只要把鸟翼上的机关拍打三下,木鸟就负着他展翅飞翔。

鲁班乘着他周游列国,神龙见首不见尾,好不惬意。

有一次,他的妻子怀孕了,鲁班只好呆在家中陪伴待产的妻子。

他的父亲很奇怪,院子中怎么停放着如此大一只飞鸟?鲁班的妻子就如实相告其中的秘密。老父怀着一颗探索科学事业的好奇心,爬上飞鸟,胡乱对着鸟翼击打了数十下,大鸟冲天而飞。

可惜好奇心过甚的老父却没学会怎样让大鸟停靠下来,就这样飞啊飞,飞到了吴国。吴国人看到空中飞来了一只很奇怪的大鸟,以为是妖怪,于是就万箭齐发,结果这位想当中国第一代飞行员的老人就这样壮志未酬,从鸟身人像变成了刺猬。

飞人

鲁班闻讯大怒,乘着飞鸟抢回了父亲尸体。

因为怨恨吴人不分青红皂白射杀了他的父亲,于是又制造了一木制仙人,手指吴地方位,不料吴国因此真的大旱三年,吴人不明就里,占卜得知原是鲁班所为,于是就赶紧聚集财物上门请求鲁班宽恕。

鲁班手持大斧,砍掉了仙人的一条手臂,吴国顿时天降大雨。

时人皆以鲁班为仙人。

这则故事说明,人类不光是向往蓝天,还要实现飞天的梦想。

但是真正命名“风筝”这个正式名字,已经是晚唐时期了。这时候的人们对过去简易的风筝也进行了改进,不光是过去单纯的纸鹞,人们在风筝上,挂上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等风筝飞上天的时候,风吹声鸣,鸣响声可以传出去很远,因而才有了今天这个正式名称。

到了宋朝,风筝更有发展,不光是品种在增加,性能也在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有描述放风筝的画面。

放风筝

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徐渭,曾专门写过很多有关风筝的诗:

其一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