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的红色基因历久弥新

2020-09-26 12:51:12 作者: 版画的红色基

秦川之春(版画) 1960年 邸杰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发轫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由知识分子引领的艺术运动,不仅使中国现代版画在内涵上具有了介入社会的意义,而且成为了艺术家进行社会革命运动的重要武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相比,延安美术运动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基础,将人民大众作为艺术服务的对象,通过“中国化”的艺术语言改造,建立了符合中国民众审美习惯的现实主义造型体系,同时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学习发掘,积极探索美术的民族化道路。

重温红色基因 筑牢传统根基

基于以上两条学脉线索而成立的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自然就带着一种红色基因,从1960年建成系制至今,始终践行革命文艺传统。近日,在由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西安美术馆主办的“回漪·展觐——西安美术学院版画60年文献展”上,200余件作品和文献实物生动展现了西安美院版画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及其所形成的创作面貌和传统。

从老一辈教育家刘蒙天、石鲁、汪占非、修军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到新世纪以来具有当代性的观念版画作品,再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会议记录、教学大纲和出差发票等实物的呈现,可以说,这场回顾展透着一种温度、一种激情、一种思考。而选择特定的展出场地——西安美术馆,无形中就又增添了一些面向当代社会的意义。本次展览策展人、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毕业于上世纪80年代的西安美院版画系,在他看来,这些承载着温度的作品和实物,让观者内心感受到亲切的同时,也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凝聚,从而引发更深层的思考。

1949年1月,西安美院前身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校二部开始招生,古元、彦涵、力群、马达等解放区木刻家的作品即是范本,版画专业也传承了来自延安鲁艺的风格,尤其是属于那个峥嵘岁月特有的青春烙印,还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热血沸腾。经鲁迅倡导而引入中国的新兴木刻版画,在延安鲁艺、西安美院很快发展成中国本土的民族化创作方式,在大众中迅速普及,并与中国革命、陕西地域文化,以及生产、生活形成了紧密的联结。这一时期的作品生机勃勃、拙朴纯真,带着来自黄土地的泥土味道,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的版画家,既是艺术家,也是文艺宣传战士。从本次展出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出,许多陕西艺术家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依然保留着这个时期的鲜明特征,成为中国版画一个时代的见证。

热土(版画) 1992年 李维民

以实验的精神开拓新境

“如果说,陕西版画是中国版画一个时代的见证,那么,西美版画发展史就是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缩影。”西安美院原版画系主任杨锋指出,西安美院版画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实验性的调整和拓展:一是以版种教学为中心。以版画技术的演进为突破,从综合材料版画课程的建设中扩大本体认知,重新打造版画系鲜明的教学特色。二是从学科建设角度规范教学环节。形成以实验室、工作室与研究所结合的“三位一体”学科发展平台,完成了从社会实践到艺术创作的学科高地建设,使本、硕、博各个层次的教学资源彼此能产生良性互动,和谐共生。三是国际化教学平台和当代艺术姿态。举办四届“国际版画工作室”,利用版画语言优势,汲取国际学术前沿资讯。通过教学、展览、研讨等活动,与26个国家的美术院校建立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国际课程”培养了师资。在此基础上,调整、扩充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插画工作室、与数字影像相关的公共图像研究工作室,使课程教学与学术前沿基本保持一致性。

显然,返本开新是艺术教育的不二法门。版画在承接良好的传统之外,技术的开拓性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原点。因此,这一时期的版画作品逐渐呈现出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征,使用石版、铜版、丝网、综合版等各种材料以及观念、思维逐渐多元化。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能明显看出版画作品艺术风格的变化,与年代、环境、社会风气、技术手段的变化息息相关,这种变化是飞跃性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