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家健身机构“跑路”,记者调查幕后原因

2020-09-15 08:51:45 作者: 北京多家健身

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健身房越来越受到都市年轻人的青睐,但随之而来的健身房倒闭关门、老板联系不上、预付卡无法退款等消费纠纷频繁出现。

从今年7月到8月期间,96168法治进行时热线关于健身房关门的投诉高达近百起。《法治进行时》记者就健身房关门的种种乱象以及健身房自身的的“痛点”和“难言之隐”体现展开了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些关门跑路的机构大多是传统型健身房,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1、要求会员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办卡,2、很多店铺法定代表人不是实际负责人,而且频繁变更,3、拖欠员工工资、长时间不缴纳房租物业费。

中国政法大学朱巍教授认为,正常健康的预付式消费模式对市场和商家而言是有利的,由于国内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会员的预付款进行管控,因此一旦出问题,维权将成为难题。

通过随机走访调查,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健身行业的冲击是很多健身机构关门的重要原因。同时,传统健身房本身就存在场馆面积大、租金多、员工多,运营成本较高的特点,他们推出的会员卡大都在1到5年之间。为了获得更大优惠,会员只能一次性交纳大量资金。

《2019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健身门店的数量将近五万家。而当年统计的问题门店样本中,超过55%的健身房最终以倒闭告终,主要原因是现金流断裂。

在现金流断裂背后更严重的是,往往这些破产的健身房在清算时都是资不抵债。在预付费的问题上,重点在于未雨绸缪,并非亡羊补牢,应该在法律规定上限制商家,“想拿钱跑路,但是拿不走、跑不了”,单单这一点,法律对于预付费商家做的远远不够。

将消费者预付的钱款进行监管,不会挪作他用,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其实是目前预付费消费问题上的当务之急。总之,商家卷款跑路的问题不能继续下去了,希望相关部门尽快立法解决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