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三监之乱历时三年,波及半壁江山,它为何如此难以平定?

2020-09-28 15:14:26 作者: 西周三监之乱

导读:西周三监之乱历时三年,波及半壁江山,它为何如此难以平定?

“牧野之战”导致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成为西周史上第一位天子。可是天不假年,西周建立仅仅三年,周武王便去世了,留下一个百废待兴的帝国和一个年轻的继承人周成王。

周武王

有史料说,周武王死时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也有史料说,武王死时周成王还是个少年。但无论如何,在武王看来,此时的成王还太过于稚嫩,无法驾驭这个刚刚走上正轨帝国。于是,武王临终前,拉着弟弟周公旦的手嘱托后世。他先是欲传位周公,周公死活不肯;随后,武王让周公辅政幼主,周公这才应允。

不久,武王驾崩,周公以“摄政王”的身份辅政周成王,实际上,所有的政令都是由周公发号的。

周公辅政先后一共七年时间,取得了诸多成就,史书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后世一直认为,周朝立国凭借的是周文王、周武王,但周朝得以稳固传世八百载则是周公的功劳。

周公辅政

可以说,周公辅政期间是尽心尽力,但即便如此,周公仍遭受了外界的非议,尤其是宗亲的非议。以管叔鲜为首的宗亲首先表达了不满,他认为周公居心叵测,将不利于成王,有窃取天下之心。

就在周公辅政当年,管叔鲜掀起了“三监之乱”,决心讨伐周公。这场叛乱先后历时了三年,波及周朝半壁江山,是西周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动乱。这场动乱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它如此难以平定呢?

其一,管叔鲜君心叵测,煽动宗亲贵族。

管叔鲜是周公旦三哥,也是周公十兄弟中在世年龄最长者。在管叔鲜看来,他的资历、能力都不在周公之下,没有理由屈居人下,但事实上,管叔鲜一直被周公压了一头。

周公自文王时就得到重用,武王时被任命为太宰,与太公姜子牙、召公姬奭并列“三公”,成为周朝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武王去世后,周公一跃成为首辅之臣,地位在太公和召公之上。

周公画像

反观管叔鲜,他的经历便要落魄的多了。虽然身为兄长,但直到西周建立后他才与蔡叔度、霍叔处一同被任命为“三监”,驻扎在商朝旧有势力范围内,监视商朝遗民的一举一动,防止生变。

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地方,这让管叔鲜心里落差很大。所以,周公辅政之初,管叔鲜便开始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为其叛乱制造舆论。同时,管叔鲜说服了两个弟弟、同为“三监”的蔡叔度和霍叔处一同举事。

为了防止商朝叛乱,“三监”手中握有重兵,此时这些驻军却成了管叔鲜对抗周公的利器,足以和周公抗衡。

其二,人心涣散,不明真相。

管叔鲜散布谣言,使得国都里的贵族和国人对周公的用心产生了怀疑,这使得周公无法组织强有力的抵抗。

甚至,朝中的大佬太公和召公对周公都产生了不信任。一时间,谣言四起,周公成了众矢之的,工作很难展开。

周公东征

要想抵御“三监之乱”,必须先赢得贵族和国人的支持。所以,周公首先做的是赢得太公和召公两位大佬的信任。在一番努力之后,太公和召公最终选择了支持周公。

太公和召公颇具影响力,在他们的支持下,周公才得以稳定人心,最终组织军队反击。叛乱初期,由于人心涣散,人们不明真相纷纷怀疑周公,这也助长了叛乱者的气焰。

其三,外部势力的接入。

战争之初,叛军连战连胜,周朝的中央军根本不是对手,其重要原因是,管叔鲜得到了外部势力的支持,实力大增。

“三监之乱”一开始,武庚便向管叔鲜伸出橄榄枝。武庚是帝辛(纣王)之子,本是商朝的太子,商朝灭亡后一直伺机复国。当时,商朝虽然灭亡,但商朝的实力仍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留,所以武庚的支持使管叔鲜势力大增。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