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大师之路!

2020-09-16 16:13:48 作者: 吴昌硕,大师

(吴昌硕的印面)

吴昌硕的行书糅合了篆、隶、楷、草诸体的运笔结体精髓,灵动多变而一气贯通。当今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是昌硕先生入室高足,他作如是称颂: “行草书,纯任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虽册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此法也是先生开之。”

70年质朴篆刻,博采众长,自创刀法

对“质朴”的追求,是吴昌硕最核心的篆刻精神。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吴昌硕对丰富多彩的字法、冲切活用的刀法、拟古而不泥古的残破、边栏的处理……

吴昌硕曾说: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

吴昌硕受家庭熏陶,开始奏刀学印。应该说,他的篆刻生涯更为漫长,创作经历长达七十年之久。他在继承前人冲刀法和切刀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了各个大家的长处,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他还从秦汉古印中汲取灵感,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追求线条残缺斑驳的金石味道,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审美特质。

“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刻印》诗),正是其篆刻艺术精神的生动写照。

吴昌硕 自画像图轴(80岁)

总结:吴昌硕,一位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在传统文化融合、汇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也受到影响,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也就是通融和超越。

虽然时代对于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动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让我们静下心来,向大师学习艺术生活和人生态度。

声明:本平台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单就章法,他更强调“一方印章,应如一家人一样,团拢一致。”又“犹如一个人体,四肢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变得畸形呆滞,甚至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了。”

字法上,他一方面打通了缪篆、大小篆,他接受“印外求印”的取法思想,将战国泉布、秦汉碑版、权诏、镜铭、封泥、砖瓦文字引入印面,他一方面又力求这些文字在精神气格上是纯一协调的,又将这种协调处理得不生硬、不呆板,方圆互见。

他同时还擅长“做印”,在从容游刃,一气呵成之后,他往往又加以小心收拾,去除印面中的种种不妥,力求尽善尽美……

总之,吴昌硕的创作方式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我们经常听到他拿印面在鞋底上蹭的故事,但这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是随意的,完全求助“天工”的。

吴昌硕作品多,佳作也多,暂时只列举这些,建议感兴趣者的学习者一定要准备一本好一点的吴昌硕印谱。

50岁开始学画 ,金石入画, 艳而不俗

元代赵孟曾明确提出“书画同源”, 吴昌硕的绘画,努力实践着六百年前赵孟頫的理论,他金石之法入画,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吴自言“三十岁学诗,五十岁始学画”。一次偶然机会,任伯年让吴昌硕随意在纸上画几笔后,随即点化他,任伯年的认可和指引,对吴日后在画坛的崛起,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吴昌硕将临写石鼓文中所得来的笔法和篆籀遗韵用到自己的画作里,他自己曾经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葡萄图轴

所谓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这在吴昌硕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画的梅花,便脱胎于石鼓文的用笔,因而显得特别浑厚苍劲,而他画的紫藤,又有狂草般的奔放笔致。感觉整件作品似乎是在一挥而就之间完成的,尽情处已不可区分究竟是在绘画还是在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