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兰州黄河上,修了一座大桥,这座大桥最终的结局如何

2020-09-21 10:52:20 作者: 外国人在兰州

兰州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地。历史上曾出现过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商贸盛况。不过,由于黄河浩浩荡荡穿城而过,桥梁也成了兰州交通的重中之重。

自秦朝开始,历朝历代为了发展经济,保障西域边陲的安全,都极为重视兰州桥梁的建设。但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千百年来,在流经兰州的黄河天险上,始终没有建成过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

直到1909年6月,第一座铁桥横跨在兰州黄河之上,才结束了兰州无铁桥的历史。因此,兰州黄河铁桥又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兰州黄河铁桥)

那么,这座铁桥是何人所建?它又是如何建成的呢?

实际上,早在这座铁桥建成之前的明朝洪武5年,朱元璋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因技术原因,又很快被拆除了。直到洪武18年,当时的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又在现在黄河铁桥的位置上,搭建了著名的镇远浮桥,真正起到了“控扼要冲,道通西域”的作用。

不过,镇远浮桥也由于技术的局限性,经常是春建冬拆,耗费巨大,朝廷和地方政府为此伤透脑筋。更为严重的是,每当遇到大洪水和冬季冰棱之时,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在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就曾发生过两次浮桥被洪水冲断的事件,造成大量的人畜落水而亡。

到了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西征,就深受黄河阻断之困扰,于是向朝廷提议,在兰州修建一座永久性的跨河铁桥,但最终因外商要价太过离谱而放弃。

20世纪初,清廷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运动。光绪31年,陕甘总督允升在兰州设立洋务总局,任命当时的兰州道彭英甲兼领洋务局事务,兰州黄河铁桥的修建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

正当允升和彭英甲紧锣密鼓地筹备修建铁桥时,德国商人喀佑斯在光绪32年五月恰好来到甘肃旅游。得知朝廷修建铁桥的打算后,表示愿意承建。喀佑斯同时还有一个身份,是德国泰米洋行总经理,具有雄厚的资金和实力,足以承担大桥的修建任务。

在经过了多轮商谈后,清廷和喀佑斯终于达成协议。双方合约规定,兰州黄河铁桥由德国泰米洋行承包建造,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工期最长为18个月,桥梁的结构、样式、有效荷载等,均由美国桥梁公司按照当时西方最先进的技术设计。整座桥梁的总费用为30.6万两白银,清廷分四期支付,建成后的大桥安全使用期为80年。

这座铁桥所用的构件钢材、水泥及其他各种器材、机具等设备,都由泰米洋行从欧美购置,清廷负责整个材料、设备机具的运输,分36批从天津进港,再经天津、郑州、西安三地转运到兰州。

彭英甲等人克服了当时交通运输条件落后的局限,大量雇佣民间的运力,依靠着人拉马驮,车上遍插醒目的黄旗标志,一路由士卒押解护送,跋山涉水,辗转多地,历尽艰险,终于将修建材料及器具运送到了兰州。

尤其是大宗材料的运输,让彭英甲等人深感艰难。这些大件如大锅炉、大水罐等,一般的马车根本无力承运。喀佑斯又不允许拆卸,担心影响施工质量,“无法担保险80年之责任”。彭英甲等人只好在各地寻找能胜任装这类大件的车辆,总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铁桥所需的各种材料物资备齐。

(有“黄河第一桥”美誉的黄河铁桥)

1908年5月9日,在万众期待之下,兰州黄河铁桥终于开工修建了,允升还亲自到场指挥协调,主持了开工仪式。

1909年8月19日,第一座黄河铁桥建成通车,桥长233米,宽约7米,有4墩5孔,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铁桥最初被命名为“兰州黄河铁桥”,后来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928年更名为“中山桥”。

兰州黄河天桥建成后,见证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的爆发,也目睹了昏庸腐败的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黄河铁桥作为西北交通枢纽,承载着由新疆入境的苏联大量援华物资,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大多会通过这座大桥集中到兰州,再经公路等转运到各地抗日前线,交到抗日军民手中。兰州黄河铁桥也由此成为一座为抗日战争提供后勤补给的关键性桥梁,为我国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