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之道大于写、中于画、小于描

2020-09-09 21:39:58 作者: 绘画之道大于

当一件作品越是在接近完成的时候,最后的落笔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你在创作中没有或者很少有这种体会,那么成功离你还很遥远。

因为最后的几笔承担着除了本身的笔墨精良要求外,还必须承担着调整整体关系,更加完善形象的二大任务。所以说作画挥洒易、收拾难就是这个道理。

苏轼 墨竹

苏东坡一句“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话成了几百年来判断中国画造型是非的“戒尺”,这句话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一经思索,觉得还是没有道理。作画不能斤斤计较于象与不象这是对的。而因为画得象就划归于儿童为“邻”这就有欠公允了。殊不知,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和审美角度百分之百出于天性,形似对儿童来说根本就没有那么回事。所以将形似强加于儿童,犯了关于形似的概念上和认识上的错误。事实恰恰相反,如果在以本真主导创作上能与儿童为邻,这倒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好事了。

版权说明:以上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里不妨用白石老人自己的作品来否定他的这一论点。看齐白石画的小昆虫与真的一般无二,可谓太似否?然而并未见有媚俗之感。白石老人有时画牡丹,干子用浓墨直上,牡丹花象长在梅花干子上。也并未觉得白石老人在欺世。可见,艺术作品的欺世、媚俗与否绝不是单单的似与不似的问题。画无定法但有定理。定理是“真、善、美”,“精、气、神”六个字。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 550x900cm 1959年 人民大会堂藏

当你在观察形象时,第一眼得到的是神,第二眼得到的就是形了。然后越往下观察会越糊涂,越被动,往往会被形所惑。反而不如第一眼生动准确。因此我作画都是掠取对象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觉。这儿有一个例子:傅抱石先生在完成《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制后,与一批画家外出写生。归来后大家都拿出了一批非常认真的写生稿子,唯独傅抱石先生仅在几张纸上勾画了几根极为简单的线条。但是,当进入实际创作时,傅抱石先生画出来的作品却比任何一个人的作品更为出神入化。原因是:当大家在用手非常认真地记录着山川树木的形态时,傅抱石先生却在用心灵与山川树木对话,用心灵体察着天工造物的神奇魅力。他之所以画得比别人好,当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因此对任何事物成败的把握,关键是能否找到合理准确的切入点。

不为所闻、所见而障,悟妙外之妙,索物外之物,作画外之画。至此,神工鬼斧出。

书画技法的最高表现方法是:用笔的到而不到;构图的周而不周;造型的是而不是,总而言之作画不可太周到。

读贴,读画册,读名人真迹,挑毛病比学优点更重要。名人作品的优点人人明白,缺点甚至毛病就不一定个个晓得了。所以一旦能从中找到某点缺陷,自己就真正算学到了点东西。这是一种逆向的不失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我倡导并一生遵循的学习方法。

吴昌硕作品

绘画讲究迁想妙得。用现代话来解释就叫作横向思维。

怀素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的一招一式中悟到了写草书的表现方法。吴昌硕在铁匠铺看到打造好的柳叶刀乱掷在地上的自然结构后,从中悟出了与众不同的竹子画法。黄宾虹则从古宅老墙的苔痕堆积处,悟出了漆黑苍茫,浑厚华滋的山水画技法。类似这种例子就属于迁想妙得。可见迁想妙得,对于成就一个画家的重要。关于书画创作中的起、承、转、结,是指落笔以后的走向关系。笔与笔、线与线、点 与点、面与面之间各有相生相随的因果关系。这有如人体脉络气血的关系。如不谙此理则犹如按摩点穴而点不到穴位上一样,花了力气却收不到效果。

虚、实二字,虚是灵魂,实是形体。实在艺术创作中属后天修炼的结果。虚属先天、虚在艺术创作中属“悟”的结果。程子曰:“得天地之虚灵”。强调了“虚”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的是灵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