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隆兴北伐”谈起,看宋孝宗的雄心与无奈

2020-10-01 11:55:12 作者: 从“隆兴北伐

果不其然,在金兵的大举进攻下,宋军还没怎么反抗(当然除了李显忠),诸如邵氏父子等人就准备弃城而逃。

邵宏渊甚至称:

金添生兵二十万来,倘我军不返,恐不测生变。

李显忠自知孤兵难胜,也只好大叹“天未欲平中原耶”。

军事实力较弱长期以来,宋朝虽然名义上有几十万军队,然而细分起来没多少能上战场的。日积月累,军队里尽是庸将老兵。张浚经过多方调集,所得军队也不过10万,真正能打的只有六万。

经过高宗的长期腐败统治,宋朝早就国弱民贫。经济不好,后备不足,仓促之下成军、打造武器。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前期胜利的客观原因(1)宋军北伐时,正值盛夏,而金兵多是北方人。刚开始,“天公不作美”,连日的下雨令金兵的弓箭没发发挥优势(金兵弓箭基本上是用胶粘合,遇水会脱落)。

(2)金兵对此次宋军出战的意图不明,本来只以为是小规模骚扰。清楚敌意后,金帅仆散忠义(在开封)立刻调整战略,扩充军备。而宋军供给不足,这就让金军有了可乘之机。

宋孝宗的无奈:主战——主和——主战——主和

战尽管经历了“符离师溃”,但宋孝宗仍不肯放弃北伐。

他之后又给张浚回书:

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几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卿终之。

宋孝宗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于张浚的信任,也告诉他这仗还得打下去。

张浚其实也丝毫没有懈怠,在“符离师溃”以后,他一直坚持备战,随时等待朝廷进攻的命令。

和此时的宋孝宗,仅仅以为“符离师溃”是个小小的失败。然而,在“主和派”的多位官员集体上书之后,他才充分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在这个时期,宋孝宗的情绪多有反复,很大程度上是主和派和主战派等大臣造成的。

“符离溃败”以后,“主和派”们跟打了鸡血似的上书劝孝宗议和,之后孝宗的态度急转直下,竟然准备议和。汤思退等人认为“火杀得还不够旺”,甚至“渴望”金兵南下。

而这个时候,一生支持抗金的良将张浚愤然离世,又给孝宗一个沉重的打击。

战后来金兵真的南下了,孝宗又是一阵愤怒,再加上金国提出的和议要求又更进一步,孝宗忍无可忍,欲图再战。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痛斥汤思退等人为奸臣,并将朝中主和派罢免了个遍。相反的,凡是主战的,皆被孝宗重用。

不过,孝宗到底还是太冲动了,之后他也意识到了这点,逐渐冷静下来。

和面对大举进攻的金兵,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十分不愿意承认失败,他还是得接受现实,同意以割让秦、商等地为代价,赢来金兵的撤退,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虽然就“绍兴和议”而言,南宋的屈辱地位有所改善,但是到底还是不平等的条约,这一点宋孝宗是清楚的。不过,此时的他认为来日方长,虽受打击,但仍有希望。于是乎,宋孝宗又进入了他的下一个战阶段——重整旗鼓欲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