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 | 急救尖兵口述:你眼中的惊心动魄,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2020-09-12 10:31:42 作者: 世界急救日

图为张进委

急救,不光是拼技术

讲述人:张进委,30岁,工作6年

我叫张进委,中共党员,是一名90后。我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机动班的急救医生,所谓机动就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我经验不算特别丰富。但这次疫情带给我的影响,比我工作前六年还要多。1月19日晚上,是我第一次出车运送新冠疑似病人,至今我仍然记得每一个细节。

那时两会保障任务刚结束,我就收到了单位的通知,要求我们尽量在岗。坦白说,我还没有意识到疫情会发展得那么快,大概就是“无知者无畏”。那次运送的是一对年轻夫妻,这也是上海的第一、第二例疑似病人。女士的母亲是武汉人,来上海过年,在同仁医院确诊,是上海首例确诊病例,所以这对夫妻作为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起来观察。但之前并没有经验,转运流程长,耗费了几个小时,这名女士显得有些烦躁,并且认为我们这样做有点兴师动众了。我很理解他们,但我还是严格按照要求,把他们送去隔离了。

第二天,“通关”后的我遇到了更大一点的“挑战”,我从大场医院运送一对先后确诊的夫妻到定点医院。这对武汉来的夫妻很紧张,我也有点不安,尽管交流不多,但漫长的路途却因为他们的配合而缓解了我们各自的焦虑,“怕”字仿佛就被颠散在一路呼啸中了。

图说:1月28日,张进委在救护车上照顾病人

因担心引起市民恐慌,那时我们转运都在晚上,也不鸣笛,尽可能减少对大家的影响。把他们安全送到定点医院CT检查室的时候,已经接近零点了。我长舒一口气,准备离开时,手机响了。是我的校友群,我的一位校友就在这里工作,他在门内朝外拍了一张照片,“患者来了。”我们平时不常说话,那一刻仿佛有什么召唤,我也从门外朝里拍了一张,“刚好是我送的。”我们心照不宣,战疫的号角吹响了,我们都是战士,身披铠甲,并肩作战。

运了好几个病人后,我不再担心,甚至有些“麻木”了。直到我遇见她——一个1岁的小女孩,我的情绪突然崩了。

我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爸爸,平时特别见不得孩子受伤得病。见到小女孩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一家人聚集性感染,只有尚未被感染的奶奶可以护送她去医院。因为没有小孩子的口罩,我们找了个成人口罩给她,戴不住,奶奶一路帮她用手按着。从她家去儿科医院,路上很远,但令我意外的是,她没有哭,这让我更心疼了。她这么小,谁照顾她?她会不会病情加重?她肯不肯吃药?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中略过……把她送到儿科医院,我依然惦记着她。后来还托朋友问过,小朋友很好,我就放心了。

本地疫情被控制后,我又投入了防控境外输入疫情的工作中。现在,市民朋友看到全副武装的我们,好像也没有那么惊慌了。疫情之下,我原先的急救任务已经“弱化”,但急救医生是整个城市公卫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的任务就是将‘传染源’安全转移至定点医院。

图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日前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

很多人觉得,急救医生不重要,但我认为,急救拼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快速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身为“先进集体”的一员,我特别骄傲,我也希望告诉大家,我是生命接力赛的第一棒,会竭尽所能跑得更快、更稳!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