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乌蒙记:只要有出路,一点希望我都不会放过

2020-09-14 20:10:35 作者: 出乌蒙记:只

▲今年高考理科644分的会泽县考生范天兰,拿着录取通知书(9月8日摄)。

范天兰的家在海拔2500多米的会泽县娜姑镇炉房村那红山村民小组。为了避风,范天兰的父母将房子盖在了一道山梁下,小院内一侧是土木结构的二层建筑,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另一侧是几间土坯房,关着家里养的牛和羊。

实际上,范天兰家并非没有网络覆盖,只是山梁的遮蔽让房屋里的信号很弱,走出家门后信号就强了。她的学习场景被传到网上后,被人称为“山坡找网女孩”,不少网民送上美好祝愿“愿你吃过的苦,照亮你前行的路。”

范天兰并不怕吃苦,她怕的是跟不上课程进度。后来,移动公司给她和其他困难同学捐赠了手机,赠送了流量。范天兰还联系了班主任,“请他帮忙把网课内容录下来传给我,我下载下来学,确保不会遗漏什么内容。”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假期,范天兰都会为自己制定详细的作息表,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多,假期都被学习占满。

最近,范天兰高考理科644分被西南大学录取。她期待这一刻已经太久太久。范天兰和姐姐范天珍求学的艰辛,有时甚至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经常要找亲戚朋友借钱,拆东墙补西墙。”姊妹俩的母亲王云仙说。

尽管条件艰苦,但王云仙和丈夫范正全不服输,在家里养了70多只羊、3头牛和1匹马,在2015年实现脱贫。“不读书就没有出路,我这辈子是苦够了,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两个女儿都上大学。”王云仙斩钉截铁地说,砸锅卖铁也要把两个孩子供到大学毕业。

2017年以前,通到范天兰家的土路还没有修好,出行还是羊肠小道,走到最近的小学要5个多小时,走到最近的初中则要2个多小时。“两姊妹有时候跟我抱怨,读书辛苦,不想读了。我就把她们带到地里去,跟着我干农活。”王云仙说,这个“笨办法”坚定了孩子好好读书的心。

即将踏上前往西南大学的路,范天兰再一次认真检查起行李。她手捧录取通知书,反复确认了几遍,小心翼翼地将它塞进书包,这张纸片让她觉得从未有过的踏实。

(小标题)他们的父辈

在会泽,为了能改变家庭的命运,家长和学生都会把走出大山的希望投向高考。

2019年6月,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王淼一家从老家雨碌乡座江村搬进了会泽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整个小区占地1170亩,高楼林立,道路宽敞,一共安置了8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6.3万人。

▲姐妹俩和父亲一起领录取通知书。

离开了几代人居住过的土坯房。王玉荣感慨万千,“以前穷到什么程度?土坯房里想立几根柱子都没钱,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为了能够让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去年10月会泽县残联在雨碌乡开展竹编培训。听说有这个机会,王玉荣坐了3个小时班车,专门跑回去参加学习。

“只要有出路,一点希望我都不会放过。”王玉荣说,他之前只会编织相对简单的竹篮、竹箩,培训后学会了编织更精致的茶盒、水果篮。手艺熟练后,他被聘为会泽县残疾人竹编实训基地的老师,教其他人竹编技术,一个月能挣1400多元。

住进新房,有了一份工作,王玉荣觉得生活有了希望,更让他高兴的是,一双儿女今年都考上了大学。过去,也有人跟他说让孩子回家帮忙,但在王玉荣眼里,让孩子辍学回家,只能帮家里一时,等孩子读书有成了,那就能斩断穷根。

在范正全的回忆里,从祖上至今他们已经在那红山上住了五代人。今年6月,他家作为随迁户也搬进了会泽新城,离开了云遮雾绕的大山。范天兰的嫂子带着两个孩子住进了新家,一家人其乐融融。“我真羡慕侄子、侄女,可以在家门口上学校。”范天兰笑着说,过去住在山上,根本没有机会上幼儿园;上小学、初中都要步行好几个小时。

▲范天兰(右)和姐姐一起在家做饭。

在范天兰的新家不远,就是会泽县专门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入学而建设的钟屏小学。学校还建有图书馆、足球场,以前只能在电视机里看到足球场,如今山里的孩子也能在草坪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