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由低建到高

2020-09-09 21:41:13 作者: 北京四合院由

北京的四合院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明清时代逐步完善结构,推倒重建,坏了就修,形成了今天北京特有的建筑风格。

现在看到的四合院多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普通老百姓住不起也留不下来。因此,样子看着还行,成为旅游打卡的地方。最牛的四合院肯定是故宫,小资一点的也有齐白石故居。本地人说,冬季去故宫看雪,夏季去齐白石故居看雨,似乎有点浪漫。

建国以后,北京四合院大多数成为老百姓的四合院了。现代住个十户八户的都有,有的还没有上下水,大多数停车困难,生活不那么方面便,已经不符合中央政务区的定位发展。这几年一直在治理,致力于将这种老北京风貌以生态宜居的方式延续下去。

1934年,梁思成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提出北京四合院的说法,梁的拥泵很多,这个说法得以延续下来; 1990年,吴良镛将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平房改为楼房。从空中看尚可,进去走走依然破烂不堪。人多,再牛的大师也优雅不起来。

四合院是对内收敛、对外排斥的,在中华文明 “天人合一”思想支配下,就形成了合院的居住形态。但是,鲁迅在《少年闰土》中描绘四角的天空,对封闭给予无声怒吼。改革开放40年来,“天人合一”思想也有了改进,人还是中国人,天倒是成了胸怀天下。合院经过改进,成为居住形态,从东北到西南,都有不同形态的合院建筑。

北京四合院可以按照 “口”字形、“日”字形和“目”字形划分,分别为一进院落、二进院落和三进院落。主要分布在北京的东西城,在南锣鼓巷、东单、东四、西单、西四等区域,从景山公园上眺望,排列在紫禁城两侧。在紫禁城红墙黄金瓦片衬托下,四合院只是一片一片的灰色方格。旅游的人看完了故宫的恢弘,也想看看四合院的静谧,看看皇族与百姓之间的差距。

北京四合院的魅力在于北京这座城市,与古城一起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东西城的四合院周边,还盖起了很多楼房,是一些多层建筑,也有中高层建筑,然而,居然也采用了合院的方式。“口“字型和“日“字型分布不约而同,尚未发现“目”字型分布。还是说居住的人太多,“目”字型分布的楼房,小区内无法承载众多住户,居住环境脏乱差就是一定的了。

合院的风水讲究坐北朝南住人,东西厢房待客、吃饭、搞娱乐,四合院这种平房建筑一户或几乎人家已经足够,楼房四合院要住几百户人,只能在自己家搞娱乐,哪个朝向的楼都住满了人,受限于北京的地理位置,没一套房子是便宜的。不确定是四合院文化用力过猛,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建筑规划思维不够开放,但是那时候就考虑北京地段的寸土寸金明显过早,为后来的小区管理和居住环境治理带来无穷负担。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住宅建筑倒退;等经济稳速发展时,就该提升住宅建筑的品质了。

北京四合院由低建到高的过程,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暴发户心路历程保持了同步。把用钱能买来的东西视为最宝贵的东西,砖头瓦片开始堆砌,青砖变红砖,木材变钢材,直到后来一些大款才怅然所思,“能用钱办到的事都不是事”,物质哲学代替不了意识哲学。北京地域很宽广,只是二环、三环和五环内过于拥挤,多少有这些规划带来后果的原因。让四合院还留在原来的位置,继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