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弓当挽强,弓箭在中国古代战场上的实战运用

2020-09-28 08:45:55 作者: 挽弓当挽强,

原标题:挽弓当挽强,弓箭在中国古代战场上的实战运用

弓箭这种简单而又伟大的工具的发明,使得人类从此可以在远距离上准确并有效地杀伤目标,不必再冒着巨大风险近身肉搏。堪称火器诞生之前,人类双手最伟大的一次延长。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军事冲突不断,兼并战争频发。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军事组织、作战方式与战术水平相较殷商与西周时期,都有了普遍的飞跃。商代晚期以至西周,精熟射艺成了对贵族子弟抑或精锐部队的要求。而战国前期的魏国,时任上地守的李悝(公元前455 年~公元前395 年)为了激励(或者说逼迫)辖下民众精熟射艺,居然颁布法令:当发生不容易判决的诉讼时,以原被告双方之间的射箭比赛来决定官司输赢。以至上地郡民把大量精力花在练习射箭上,几乎人人都到了精熟射艺的地步,待到与秦国作战时,还因此大败秦军。这个例子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全民习射的写照。在赵国,则发生了一项影响更深远的改革。

地处北疆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为邻。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灵活机动的骑射兵种,延续自商周的“左人持弓, 右人持矛,中人御”的呆板兵车战术难以对抗。因此主要依靠传统的车兵、步兵来进行作战的赵国陷入了不利的境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公元前307 年,赵武灵王下令国人改穿胡人的服装,练习骑射,是为“胡服骑射”。与人们的固有观念不同,“胡服骑射”并非是中国骑兵的骑射之始。至少早在赵国尚未完全立国的赵襄子时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75 ~公元前425 年),赵氏便已拥有骑兵。可是,时人的服装上衣、下裳(即遮蔽下体的裙)、宽袍、大袖,根本不便骑马射箭,所以想要掌握娴熟的骑射技术就必须改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事实证明,骑马本是习惯于乘车的中原人所不熟悉的,在马背上使用弓箭射中目标更是中原人一时难以掌握的。但只要愿意向“北方的老师”模仿、学习骑射技术,并勇敢地革除弊病,就完全能够取得成功。果然,改革十分有成效,赵国骑兵很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渐次足以与胡骑相对抗。

(上图)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胡服骑射复原图,摘自《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汉朝建立后,匈奴对中原的压力远超战国时期。为了适应与匈奴作战,汉朝统治者对兵种设置、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均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到汉武帝时,骑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练习骑射成了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而铁质箭镞取代铜质箭镞成为主流。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卫青、霍去病才得以多次率领数万骑兵,深入敌后,大破匈奴。

汉匈战争中的汉朝骑兵有大量来自于边地六郡——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郡边民所处靠近游牧民族,因此剽悍好战,精于骑射。汉武帝出于培养骑兵骨干的目的,曾经长时期只在“六郡良家子”的范围内挑选羽林骑士。出身六郡的两汉将领更是数不胜数:李广、李敢、李陵、李蔡、李息、甘延寿、上官桀、傅介子、赵充国、赵昂、公孙贺、公孙敖、辛武贤、辛庆忌、廉褒、廉范、皇甫规、皇甫嵩……甚至连“膂力过人, 双带两鞬(弓袋),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的那个董卓,都是边民善骑射者的典型。

自东汉开始,毒箭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用途,增强了弓弩的杀伤力。例如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 年)三月,北匈奴以两万骑兵进攻汉戊己校尉耿恭屯兵数百的金蒲城时,耿恭就是依靠毒箭才得以在兵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击退敌军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割据纷立,战乱频仍。这一时期涌现了大大小小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国家,国民们多为游牧民族出身,曾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马上生活,自然精于骑射。譬如匈奴“士民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又如鲜卑“人人善射, 以战为乐,以战死为荣,预战时,族人操弓箭飞身上马,欢呼相应”。他们普遍推行“取士选材,必先弓马”的选举标准,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北方社会骑射风气的兴盛,也使得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由秦汉时期的步弩为主转变为骑射为主。隋唐的军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正是北朝的延续。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