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面的一场秋雨,淅淅沥沥下了千年,沾湿了岁月,淋湿了眼眶

2020-09-30 09:47:08 作者: 宋词里面的一

秋天,自古以来带给人们的并不只有收获的喜悦,除此之外,还有那一场场淅淅沥沥的秋雨,伴随着那阵阵萧瑟的秋风。让远行的人,与离家的人,以及身处低谷的人,不觉都感到阵阵的哀伤。

年轻人并不懂远行的忧伤,在家的港湾里,我们曾拼命的想要逃离。人人都有一个“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世界那么好,就想去看看。多年已过,当年风度翩翩的少年,如今已经成了两鬓斑驳的中年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还是人们的美好奢望,如今的我们内心早已被世事打磨的,变得迟钝麻木,当初自己的影子,可能只有在梦中的时候才能看得到。

天涯倦客,流年漂泊,还有什么比独自回忆更寂寞?当年杜甫在秋天登高远望之际,看着远方的一番秋景,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孤苦的诗句。了解杜甫一生的人,可以想象的出来,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登高远眺,遥想自己的一生,心中苦涩自有谁知。

岁月无情,风雨无意,谁也无法阻挡岁月的侵蚀,诗人已经故去,唯独诗人留下的诗词,流淌千年,如今读来依旧被诗词的意境所感动。

宋词里面的一场秋雨,淅淅沥沥下了千年,沾湿了岁月,淋湿了眼眶

万俟咏是北宋末年时期的词人,写的作品不多,大都是一些粉饰的诗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万俟咏的这首《长相思》,则的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将游子的相思之情借助秋雨展现的淋漓尽致。

长相思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应该是作者早年之作,北宋本身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风盛行,那同为文人的万俟咏虽然有几分才气,但和当时的词坛的大家相比,还是缺少点分量。科举不第的他只能为了生存而远走他乡,颇有一丝怀才不遇之感。

其实对于他来说,只能说是生不逢时,远走他乡的万俟咏四处奔波,为的仅仅是生存下去。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万俟咏外出求生的这些年,自己忍受了多少估计他自己都记不得了。秋风之中,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不觉想起自己的这一段段经历来了。

诗人整夜难眠,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伤感与落寞涌上心头,在这种情绪之中,不觉已然天明。

整首词没有一个雨字,却将雨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哪怕是已然过了千年,如果在秋天的一个雨天,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依旧可以感受那阵阵忧伤的意境。词人将自己听雨的感受与自己的心声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夜难眠的他,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忍受着内心的忧伤,作了这首《长相思》。

“一声声,一更更”,描绘了两件事,从侧面也表明当时确实是寂静,声声可以是雨声,也可以是更夫的敲更的声音。诗人听着一夜未眠,声声入耳。雨水打在窗外的芭蕉之上,作者坐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心中五味杂陈,涌上了心头。

“梦难成,恨难平”,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睡不着,梦乡久久不能进入。本想着睡着了也就不想了,不想了也就不愁了,越着急越难以入睡。诗人心中的愤恨也难以消除,他对于当时的那个时代怀着愤恨,也恨自己不能一飞冲天,还为了生计而奔波不停。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将雨拟人化,雨水就不知道心疼一下情绪低落的诗人吗,还在空荡荡的石阶之上,滴滴答答到天明,从侧面也烘托出,作者的确是一夜没睡,听着雨声到天明,与开头的声声与更更遥相呼应。

诗人的愁绪穿过千年,这一阵阵的秋雨早已经打湿岁月,也淋湿了世人的眼眶。后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