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到底指什么?

2020-09-11 22:44:20 作者: 王昌龄《边塞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话的出处,它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首《出塞》是王昌龄早年奔赴西域时所作。

从出征边塞到高中进士,他和很多诗人的命运一样,屡屡不得志让他们对生活和仕途有着高于常人的敏感,这首《出塞》是他非常有名的一首。

他出生于盛唐时期,当唐玄宗推行军事改革后,王昌龄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边疆支援,带着那份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祖国之心,他充满了激情和热血。但是到了边疆的王昌龄面对的,更多的是大漠风沙,战胜和死亡。眼前的一切成了20几岁的王昌龄的日常生活,也正是这段岁月,让王昌龄有着不同的边塞经历,成了伟大的边塞诗人。

那个时候的边塞征战比较频繁,这让百姓民众不堪重负,在这首著名的边塞诗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悲壮而非凄凉。

这首诗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秦时明月汉时关,短短七个字,却为我们描述出了一幅壮丽的塞外风光。一轮明月照着边疆,王昌龄用“粗线条”勾勒出边疆的风景,渲染出孤寂的气氛。

《出塞》本是汉朝的曲子,后来随着不断发展,到了唐朝就只是一个乐府旧题了。唐朝的诗人按照自己的理解为其填上新的词。

对于边塞诗来说,空间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熟知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就为我们呈现了满满的空间感。

秦时明月意味着定义了时间,这里寄托了王昌龄对边塞战争的深刻思考,表面上看是在写边塞风光,其实是对人民长期面对边塞战争的感悟。

明朝诗人杨慎曾在他的《升庵诗话》中解释过。秦朝虽然远征,但是并没有设立关塞,敌人来了就在明月照亮的边疆战斗。回顾历史,秦朝时天下太平,秦时明月下是服兵役的人在边塞驻守。从秦汉的统一到大唐的盛世,这其中包含了历史的变迁。

杨慎把“秦时明月”和“汉时关”解释的更加深刻。“汉时关”顾名思义,属于汉朝。但是我看很多学者的解读中,认为这属于互文。

什么叫互文?其实就是古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方法。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用来表达一整个完整的句子意思的修辞方式。

“秦时明月汉时关”在很多学者那里的解读是:不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这里我不做过多的赘述,其实诗词本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个汉时关指的是汉朝的关塞。汉朝设置关隘守备,远征的人遥无归期。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里王昌龄的诗绝对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他尤其擅长绝句。对于《出塞》这首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有什么不同的解读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