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梁山好汉多吃牛肉,很少吃猪肉?他们的肉食结构是怎样的?

2020-09-13 21:39:22 作者: 为什么梁山好

《水浒》中的肉食结构怎样?有人认为猪肉在书中写得少,然后提出“《水浒传》中的人物为什么多吃牛肉,次为鹅肉,再次为羊、鸡、马肉,而很少吃猪肉?”其实仔细读了一遍《水浒》,觉得并不存在什么吃猪肉最少之类问题。

全书中一百零三处点明名称的肉食描写(不包括“吃了酒肉”、“肉片”等等),其中牛肉二十六处,羊肉一十处,猪肉十七处,鸡肉十四处,鹅肉十处,马肉九处,鸭肉四处,狗肉二处,青蛙肉一处。只写了两家正规的肉铺是卖猪肉的,一家是郑屠的,一家是杨雄老丈人和石秀合伙开办的,且一次就“起上十数个肥猪。”顾大嫂的“黑酒店”兼卖牛肉。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设有“掌管监造诸事头领一十六员,”包括“屠宰牛马猪羊性口一员”,操刀鬼曹正。曹正祖代屠户,“小人杀的好牲口,挑觔刚骨,开剥推剥”,可能是杀猪出身的。

根据以上情况,起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说《水浒》中的人物很少吃猪肉,是没有根据的,也不存在按肉食多少分为四个等次的问题。

第二,《水浒》的肉食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六畜兴旺”的景象。

第三,“马、牛、羊、鸡、犬、猪”“六畜”肉食、在《水浒》中出现的次数,以“犬”肉为最少,“马”肉也较少,其他的“四畜”肉食出现的次数可以说明人吃得多与少的问题。

《水浒》的肉食比较多样。

这同中国畜牧业的悠久历史和末时农业生产的发达有很大关系。殷墟文物的发掘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六畜”已经开始被驯化。殷墟的发掘,除陶质的出土物最多外,其次便是动物骨,其中可确定的有牛、猪、鹿、羊、马、兔、狗、虎、象等。尤以猪、牛的遗骨为最多,这表明当年养猪、养牛的繁盛。

牛,最初是用来做肉食的,每次祭祀用牛数百头。历史上如此多食牛肉的风习,直到宋代还盛行,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再者,牛是草食反刍动物,体重数百至千斤,弃肉用、乳用、役用之分。宋时农业有很大进步,自然多养牛、多食牛肉。

至于猪肉在《水浒》中多见,也同样有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条件。

据出土文物的同位素测定,证明我国养猪至少已有五千六百年历史。猪的选育工作在商代就有了,选种能手韦炜氏就是商代人。这种渊源悠久的养猪业,到了宋时由于农业人口密度,农业生产的繁盛及宗教因素等更为发达。宋时的水利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当时至少有四百九十六项水利工程收到了效果(而唐代只有九十一项),这就为粮食作物和饲料生产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也就为养猪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养猪业空前发展,自然食猪肉的就多了。

再者《水浒》所描写的,绝大多数是汉族生活,没有猪禁之类问题。所以,《水浒》多提到吃猪肉,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食马肉少,可能同当时马多作为役用有关,同时,我国的马历来多产在东北、西北、西南,而《水浒》人物活动区域多在中原和山东一带,因而食用马肉要少些。

另外,“六畜”肉食在书中出现次数有多少之别,还同肉食经营方式、食用方式及食用者情况有关。一般肉铺,多卖大牲口肉食,如牛肉、猪肉和“牛肉包子”之类,那五台山下酒店、朱贵酒店、揭阳岭酒店等都卖牛肉。招待来宾客人,若是人数很少就宰杀小家畜,如张青宴请武松和两个公人,便只“宰杀鸡鹅”。而招待大批客人或举办大宴,便宰食牛马等大性口。梁山群雄常常“杀牛宰马筵宴”;为招待几十个泼皮,鲁智深便“杀翻一口猪,一腔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