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逐渐普及了火器,为何中国还坚持使用弓箭

2020-09-13 21:38:53 作者: 近代欧洲逐渐

文/寂寞的红酒

提起火枪,人们都不陌生。虽然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而且最先发明了火器,但火器却是兴盛于欧洲。明清时期,火器逐渐在欧洲普及,最终成为了欧洲军队的制式装备。但在火药的故乡中国,中国军队却抱着弓箭不放,最终在和西方人的交锋中被打得一败涂地。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欧洲逐渐普及了火器,为何中国还在坚持使用弓箭?

其实两地出现如此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和西方相比,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地盘大而且人口多,资源又非常丰富,所以中国军队走的是人海战术。中国军队属于典型的民兵流,不像西方一样走的是职业兵路线。西方国家普遍不大,资源和人口都非常有限,所以他们的军队数量很少。为了增强实力,他们不得不走精兵路线,在军事装备上下功夫。比如欧洲的骑士数量很小,但武器装备尤其是铠甲非常坚固,特别是在14世纪板甲出现以后,防御力非常高,普通弓箭都穿不透。所以刚刚兴起的火器派上了用场。虽然当时的火器不管是射程还是威力都远比不上弓箭,但对装备重甲的重骑兵和重步兵非常有效。子弹和火药的冲击虽然不能击穿坚固的铠甲,但其强大的冲击力往往会给穿铠甲的士兵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到17世纪初,当滑膛枪和燧发枪出现后,板甲已经完全防不住火枪的攻击,所以欧洲传统的骑士和重步兵逐渐被淘汰。

同时,由于欧洲国家人少、资源少,而弓箭特别是箭支的制造成本很高、制造速度很慢,所以欧洲国家更青睐制造速度更快、制造成本更低的火器。一个熟练工人一天也就制造十几支最多几十支箭,还不够一个士兵一次作战的消耗。而火枪使用的铅丸则不同,一天能生产成千上万。火枪子弹生产效率和成本都远远优于箭支。此外,弓箭手的训练周期很长、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培养一名合格的弓箭手非常不容易。像英法这样的欧洲大国也不过只有几千名弓箭手。在中世纪由于战争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所以几千名弓箭手完全够用,性能还不够完善的火器优势并不明显。

但随着火器性能的不断完善和欧洲战争规模的急剧扩大以及战争频率的增加,弓箭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庞大持续的战争消耗。比如到拿破仑战争时期,动辄就是几万、十几万甚至规模更大的战争,几千名弓箭手已经根本不够用,箭支生产也不能满足需要,所以火器成为了主流。慢慢的随着火器性能的不断完善,火器的威力越来越大、射程越来越远,性能已经远远超过弓箭,所以火器在欧洲迅速普及,最终取代了弓箭。

而中国就不同了,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有的是兵员,征召成千上万的合格弓箭手是非常轻松的,在短时间内制造几十万支、几百万支箭也不是什么难事。加上对手大部分都是不注重防护的非职业兵,多是防御力很弱的轻步兵,所以根本没有发展的需求,反而是弓箭更有优势。当然,和欧洲同时期的明朝倒是对火器非常重视,研发出了五花八门的火器,但由于缺乏技术体系和军事体制等原因,火器造的质量很差,火器的性能始终无法和弓箭相媲美。虽然明朝从欧洲和土耳其等地引入了一些性能出色的火器,并开始仿制,但由于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最终戛然而止。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女真人是一个渔猎民族,他们擅长骑马射箭,不仅有的是合格的弓箭手,而且箭术水平很高。

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和骑射技术,他们取代了明朝。清政府认为他们以弓马立国,射箭和骑马才是他们的立国之本,除了火炮他们对其他的火器根本不屑一顾。乾隆时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曾进献了一批性能先进的火枪,但乾隆皇帝视其为奇技淫巧,把火枪都扔进了仓库,清政府对火器的态度可见一斑。同时,他们害怕汉人利用火器造反,认为火器会威胁他们的统治,所以清政府对火器研发和制造严加限制。加上清政府承平已久,长期的安逸使得他们对研发火器没有一点兴趣和动力,因此导致中国火器发展缓慢,火枪制造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诸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