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但她的苦楚又有多少人知道?

2020-09-14 17:17:17 作者: 都知李清照是

李清照,以著名词章《如梦令》,开启了她宋代婉约词代表的创作之路。

本是士族之女,又有一个有着共同爱好的夫君,怎奈朝廷权争,不但父亲被罢官,就连她也受到了牵连。后因金兵入侵,李清照颠沛流离,后期创作基调哀婉,一生大半时间致力于收集金石。但是,在那样的动荡年月怎能保全?她本人的文集曾于当时刻印行世,只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当年,朝廷的争斗,虽让李清照不得不离开汴京,但是,对她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影响并不是很大。

自从她18岁嫁给赵明诚,二人醉心于收集碑刻书籍,外界的影响似乎并没有干扰到他们的追求。只是,谁都无法真正避开时局的影响,靖康之难,就是夫妻二人的一个命运转折点。二人来到江宁后,不但夫妻关系变得糟糕,连她的创作都开始带上了“哀婉”之音。

造成李清照更大痛苦的是,1129年2月,作为江宁知府的夫君,在获悉御营统制官王亦叛乱后,居然丢下相伴28年的她,自己却攀绳逃跑了。5月,赵明诚去往湖州赴任,临行前让她好好“保管”那些“书籍文物”。更可恶的是,还叮嘱她不要放弃,尤其是“宗器者”,要“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人的性命,还不如“物”,何况还是他的妻子。

不久,赵明诚染病去世,那一年,李清照46岁,自此,她生活漂泊。期间,颠沛的生活遭遇,让他们曾经收集的大量书画基本散失。心灵上巨大的悲楚加上生活的无所依,她再嫁张汝舟。岂知,这第二任丈夫贪恋的只是她那些“书画”,在得知她身边并无多少收藏时便恶意相待李清照。

最终,她选择离婚,生活再次飘零。“茕茕梧桐立门前,凄凄黄叶舞秋风”就是此刻李清照的真实写照,只身一人,就如那飘零的黄叶,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土。我们现在读“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又怎能从这简单的文字中,去感受当时的她?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官员,在敌军侵犯时,选择了“偷生”,选择了“逃命”。而李清照却在战乱中,护着15车的书籍器物成功抵达江宁府。后人,更多则是喜欢评述她的后期作品,叹其“不幸”,其实,早年她依旧有“豪情”,只不过,更多则是“借题发挥”,用自己的“不幸”诉说国家的“不幸”。

其实,更应该从“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来解读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如果,她的第一次婚姻,依旧完美甜蜜,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创作。毕竟,家庭可以承载她更多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多舛的感慨。只是,二次婚姻的遭遇让她将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遭遇相联,叹自己也在叹国家。

后人喜欢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只是,国运的坎坷,让她再也回不到那段轻松时光。此刻的她,即便内心再苦楚,依旧校勘整理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并将其献给了朝廷。这并非是她想“留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热爱和尊重,从这里也可看出她是个有大追求的女人。

可见,曾让外人一度艳羡的一对“伉俪”,终究还是抵不过生活的折腾。时代再也造就不出第二个李清照。若是在今朝,如此才华横溢的女子,怎会落得要靠再嫁人求得一份安宁?可见,上天虽眷顾了她的才情,却没有给她一个自始至终的“完美”家庭。

后人再度感怀她时,喜欢从她的那些难以释手的作品去“悲悯”她。可见,李清照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国将不国,有志之士怎会“错把杭州当汴京”?

只是,身为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子,言词之中不免多了些“凄婉”,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女子,纵有一身才华,终抵不过要找一好夫家,来替自己“遮风挡雨”。

其实,李清照也是“幸运”的,千年后,她的作品依旧被世人传诵。而生活的磨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的女子,在那样的岁月中,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