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为什么一定要拿下襄阳?原来是此人向他献了一计,很对胃口

2020-09-15 09:50:35 作者: 忽必烈为什么

蒙古军团

忽必烈坐稳蒙古汗位之后,有意继续进行伐宋战争,之前蒙古和南宋已经进行多次攻防战,每次都因为蒙古一方的失策和混乱而结束。

南宋的富庶无疑激起蒙古人的征服欲,忽必烈决定再一次发动进攻,给被权臣贾似道搞得一团糟的南宋以致命一击。

多次的征伐战争,忽必烈清楚江南之地并非适合蒙古骑兵作战,他们更适合平原上的冲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亚的不稳定局势,使他不可能让庞大的蒙古骑兵南下。

那么,征伐南宋的主要任务就落实到“蒙古汉军”身上,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

蒙古骑兵

“蒙古汉军”的核心是少数的蒙古骑兵,主要成员是由汉人、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战士组成,后来投降蒙古的部队也被编入其中,按军事需求划分为步兵和骑兵。

最早可以追溯成吉思汗时期,当时木华黎攻入金朝的华北,在那里整合出“蒙古汉军”的雏形。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部队已经被视为“蒙古军队”。

为了伐宋战争的需要,忽必烈重新对他们进行了大整合,约10万人被编入出征部队。1268年9月,蒙军以阿术为主将,兵困襄阳和樊城。

而南宋方的守将是吕文德(1269年病死)、吕文焕兄弟,跟蒙军硬碰硬不行,他准备打持久战。

大军围城

忽必烈首选战襄阳,改变三路进攻的传统套路,也是有原因的:省钱又有效。

按照东、中、西方向一起进攻的策咯,从东边的两淮地区进军,河网密布不利于行军,而且粮草运输困难。从西边的四川出发,山区作战也是不容易,蒙哥汗就死在钓鱼城下。所以,东西两路只能是配合,制造军事压迫感,而中路才是进攻的主力。

三路大军进攻必然需要调集大量的物资,这并不是实用的进攻战略。还可以采用重点进攻的战略,忽必烈和幕僚们的眼光只有一处——就是汉水流域。

恰好这时候,南宋投降的刘整献计取襄阳。此计甚妙,忽必烈理所当然地决定进军汉水中流的襄阳。

蒙古人

南宋不是白痴,当然知道襄阳的重要性,吕文焕把大量的军事物资运进城内,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蒙军包围襄阳、樊城后,并没有派兵攻城,反是到处挖沟垒台,把2座城牢牢地围起来。甚至,他们还在汉水江里打下桩,建起堡台来封锁城市。

看来是一场围城的持久战,这让城里的守军很惊慌。他们原本预备打一场守城的持久战,实现大量杀伤蒙军的目的,借机内外夹攻使之退兵。

现在蒙军铁桶一样围城,城里粮草迟早要断绝,守城方被迫成为进攻方,向蒙古的包围圈发动进攻。蒙军躲在高墙内仅用弩炮、弓箭还击,绝不跟你肉搏战。

南宋守军不断引兵进攻,却一直打不开突破口,慢慢地士气也变得低落起来。

蒙古大军

对于襄阳之围,南宋政府数次派兵前去解围,都被蒙军打败。1271年,范文虎率领10万水陆大军,沿着汉水北上,被蒙军击溃在包围圈前。

自此南宋再也没有能力解围襄阳,而忽必烈却得到弟弟旭烈兀的援助,“回回炮”(一种巨大的投石机)出现在襄阳战场。

1273年,“回回炮”摧毁樊城的城墙,蒙军就此攻入城内,南宋守将张汉英带着残部投降。接着,“回回炮”被布置在樊城,瞄准对岸的襄阳……

巨大的石弹突破江面,砸入襄阳城内,遇墙墙破、遇房房倒、遇人人死……吕文焕看着南宋见死不救,已经有了放弃的心思。

1274年2月,实在支撑不下去的吕文焕,以保全城中军民的性命为条件,开城投降。忽必烈大为安抚,不仅不杀城中一人,还任命吕文焕为“襄汉大都督”,他麾下的军队也受到优待。很快,这支降军开始向南宋发动进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