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书画上,总会有很多印章和题字

2020-09-17 22:41:29 作者: 为什么古书画

苏东坡那可是名扬千古的大文豪,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一批人模仿。

这么一来,到了元代,大部分人都会行大楷,并写评语,人们觉得这些评语,虽然侵占画作,但是也别有一番风雅,于是蔚然成风。这就是所谓“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当然,关于为什么题跋之风在元代大为兴盛,我们不能把原因全都推到因为苏轼开了个好头上,这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上图_ 苏轼的书画作品 (苏东坡)

二、书画观念的逐渐转变

刚刚说了,我们的书画作品,讲究一个书、画、印,但这种观念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的,而是在书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起初,书就是书,画就是画,两不相干。

但是在元朝的时候,书画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书画一体的程度,“书画异名而一体”的观念在元朝已经得到了认同。

所以明沈灏在《画塵》上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

题跋之风在这一时期大为流行,和这种“书绘并工,附丽成观”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上图_ 元代名家名画——赵孟頫画选

三、时代环境的改变

元朝文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受到异族统治,文人士大夫本身不被重视,政治仕途不顺的文人们转而专情于诗画歌赋,以此抒写胸中的意欲。这就导致了元朝一代文艺的繁荣,元曲就是因此而兴盛的,同理,书画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荣,题跋也就随着书画的繁荣而繁荣起来了。

元人的统治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秩序,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强烈的动荡状态,这种变动自然会反映在文化之上。

注重武力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在意“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观念,实施本民族保护政策和对汉人的歧视政策,许多官职都明文规定唯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出任。还废除了科举以及画院制度,即使后来重开科举,但名额却要被世袭、恩荫等等方式挤占。文人成为时代弃子,他们的满腔痛苦,只能通过书画歌曲等形式进行抒发。

上图_ 王肯堂题记

其实题跋的兴起,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书画本身,元之后的文人作画时,往往就已经预留了他人题跋的空间,元之后的款字题跋,本身就成为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有讲究的。

落款和题跋在画面的整个结构中,要怎么处理?需要根据构图的开合、疏密、虚实以及顾盼关系,统一安排。既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更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字体的选择,究竟要选用楷书、行书还是篆、隶,都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画面,反复考虑的。

而对于优秀的画作来说,题字位置恰当,诗词内容富于灵性,书体的选用又合乎常理,那么会为画作增色不少;相对应的,如果选择的位置不当,内容不知所云,字体有与画面不配,就会反而弄巧成拙。

上图_ 董其昌题跋及乾隆画枯木文石

结语

有元一代,题跋的突然兴盛,其实反应了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对于理清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有重要的意义,探究其背后的转变缘由对于研究中国绘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未定君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中国画题款艺术》沈树华

【2】《元代书画论》陈高华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