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的及笄礼开始,了解仪式感这件事,这些仪式背后承载了什么

2020-09-24 20:34:40 作者: 从古人的及笄

在很多古代小说中都有有关女子及笄礼场景的描写,在电视剧《楚乔传》中也有关于元淳公主及笄礼的场景,那么大家对及笄礼有多少了解呢?

及笄,也称“既笄”。“及”字有达到的意思,“笄(ji)”读作一声,是古代女子用以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因此及笄就是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经到了适宜婚嫁的年龄。

一种年龄的表示

古人有很多表示年龄的称谓,例如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三岁,髫年指女子七岁。而及笄就表示女子十五岁。因为在古代男子二十行弱冠礼,女子十五岁行及笄礼,都表示成年。所以“及笄之年”也指女子十五岁。女子及笄礼的象征意义和男子弱冠礼一样重大。

我国从周代,就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及笄礼。一般是在十五岁举行,她们在行过及笄礼之后,就会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并用黑布将发髻包住,再用簪子将发髻固定住,因此古人也用发型来区分女子是否成年。

及笄礼是一种成年礼

作为女子一生具有极为重大意义的成年之礼,及笄礼有一套繁琐而盛大的流程,在行及笄礼之前要准备赐字文书、酒具、饭碗、冠笄(栉)、盥盆(巾)、香炉、草席、蒲团、托盘、蜡烛等物品。还要邀请参礼人员,参礼人员也有各自的身份,主人身份一般由笄者的双亲担任;由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担任正宾身份;还要有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以及赞者1人,来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还有其他亲友宾客为观礼者。

及笄礼的流程主要是:迎宾、就位、开礼、笄者就位、宾盥、初加、一拜、二加、二拜、三加、三拜、置醴、醮子、字笄者、聆训、笄者揖谢、礼成。在及笄礼中的“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在及笄礼上为笄者取字,即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对于仪式感这件事,古人的确做得非常到位。可能因为在古代,人们的娱乐活动比较少,再加上思想也较为传统,所以才出现了各种仪式和节日。而且还要为不同的节日配上不同的礼节和活动,成为一个独特的完整的活动。

如果15岁没有定亲怎么办

后来这个取字就和许婚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女子过了十五岁也没有定亲,也不会举行仪式,因此“待字闺中”的那个“字”指的就是有人来定亲再取字的意思。

虽然《礼记内则》中记载“十有五年而笄”,但并不意味着女子到十五岁就要行笄礼。因为行笄礼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许嫁”,因此女子的及笄礼也分“未嫁之笄”与“许嫁之笄”。

女子在15到20岁有许嫁而产生的及笄礼称为“许嫁之笄”,许嫁之笄取表字仪式比较隆重,因为古代女子的取字为夫家所用,不能乱表字。但是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及笄礼,称为“未嫁之笄”,行未嫁之笄后仍做孩童打扮,不取字。

在重要程度上,“未嫁之笄”比“许嫁之笄”的重要程度要低,“许嫁之笄”等同于男子的冠礼,在主持笄礼的人员也不一样,未嫁之笄仅由家中妇人(指兄弟的妻子或者世伯母之类的)执礼,许嫁之笄是由主妇和女宾执礼共同完成。

为什么未嫁之笄与许嫁之笄的隆重程度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及笄礼严格受男子“纳征礼”的牵制,从属于婚姻的一部分,这也是古代男尊女卑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前文中提到的“待字闺中”的情况就属于“未嫁之笄”。

《红楼梦》里的致敬历史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在这段贾宝玉问林黛玉名字故事中,黛玉没有许配人家,因此是没有字的,所以她回答宝玉“无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