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焚毁前的圆明园到底有多美?他们用“笨”办法还原了

2020-09-29 17:44:21 作者: 被焚毁前的圆

潘占伟记得,与编委会一起去上海拜访徐碧云先生的弟子毕谷云先生时,正是夏季。高温炙烤的上海,空气潮湿闷热,这让北方人潘占伟很不习惯。更让他沮丧的,是初次到访时毕老先生的戒心。“你们真能做成这么难的一个工作?”第一次到访,毕老先生以各种理由推脱,这个资料要搬家,那个资料不好找。潘占伟无功而返。

一次不行,就去第二次、第三次。渐渐地,毕老先生看到了潘占伟的诚意,也看到了前期整理成果,被感动了。最终,濒临失传的《绿珠坠楼》剧本完整地整理出来,潘占伟和毕老先生也成为忘年交。潘占伟再去上海,还时常约毕老先生一起聊聊天吃吃饭。

不是所有努力都会结果。但坚持不懈,必有回响。

2020年9月8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学苑出版社名誉社长、总编辑孟白受邀出席并作《图书中的老北京》主题演讲。

聚光灯下,孟白指引着两名助手,将一幅宽1米、长1.6米的卷轴缓缓打开。

这是手工绘制的复原的圆明园原貌。昔日的宫殿、湖泊、山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史料中的文字、木刻版画中的线条,一点一点地被勾勒、构造。根据史料调配出的色彩,把园林晕染“活”了。

“这里面大到每一个院儿,小到每一个房子是几根柱子,都是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孟白指着画卷说。

被焚毁前的圆明园到底有多美?十几年前,学苑出版社立志做这件事:绘制圆明园复原图。与常见的旅游图、历史地图相比,复原图融入了大量文化信息、立体的艺术视角,直观地再现消逝的山川地貌、历史人文景观。对于没有图照的庭园、亭台楼阁,要靠文字记录的尺寸、材料、方位,“还原”它们本来的模样。

“活得太真”是王文英对孟白的另一个评价。“我说话从不背着人。”孟白对于敢说真话有一种本能的“强迫症”。

曾有位内蒙古的九三学社社员,因耳聋无法与外界交流,但醉心于翻译国外科技资料,最大的心愿是作品能付梓面世。一位领导听闻后,为其精神感动,代为作序并将书稿交给学苑出版社。把书出了,对社员是慰藉,对领导交办是回应,本是皆大欢喜之事,但孟白仔细看完书稿,却不同意出版。“这位社员是自学成才,英语翻译水平不过关,最重要的是,美国医学家这本书自身科学性也有待商榷,有‘伪科学’之嫌。”孟白列出详细审稿意见退稿,并和这位社员诚恳沟通,最终社员也坦然接受。

故事还没结束。在沟通中,孟白了解到这位社员生活清贫,家中连电脑也没有。他于是以学苑出版社名义,为其捐赠了一批英汉词典和一台电脑,派人到内蒙古去,“手把手教了三天”,教会他如何使用、上网。“领导是好意,想帮一个社员出版劳动成果。我们没有帮成,但是我们尽所能,从别的方面帮助社员同志。”

到这里,孟白觉得这事才算“画了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到最后,孟白才开始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只是找到一个作者、出本书,这样的出版社和印刷厂没区别。”孟白说,出版社的真正使命是主动出击,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想方设法实现它。

(作者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宣传研究部干部)

通讯员:程恳

编辑:黄喆

刚开始,面对着“无米之炊”,编辑们就像着了魔似的,疯狂搜集关于圆明园的一切。文字、绘画、照片、古地图、版画、诗词……不管是单独成册,还是刊载在报纸、杂志、网页上,哪怕只有一句可用,都要拿到。

历时8年,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圆明园原貌图》。这背后,凝聚了30余位建筑、历史、美术等专家学者的专访,100余万字文字资料,以及上百幅古画、地图、老照片。

下“笨”功夫,在孟白“执印”的25年中,已渐渐成为学苑出版社的传统。

说真话的“强迫症”

孟白时常笑吟吟的,嗓音也并不大。但一开口,却着实有股气势。他说自己曾经“口出狂言”:“研究‘非遗’领域的学者,如果说不知道学苑出版社,那他肯定研究得不够透。”

孟白的办公室里,书架、置物架、写字台上,乃至地上,整整齐齐码放着书。他有“强迫症”,每一本书都由自己摆放。杂志也是按时间顺序摞起来,“最新的要放在最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