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买房的女人们:买房比随便找个人嫁好得多|李颖|买房|房租|租房|北京买房

2020-09-13 03:14:20 作者: 独自买房的女

安妮也这样劝过爸妈,磨破嘴皮子却收效甚微。房租逐年增加,她的焦虑是父母在小城里未曾体会过的。

安妮在体制内工作,拿的是固定工资,也不方便兼职,打定主意买房后,省钱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当期杂志20元,迟一个月只要5元;以前安妮很喜欢读纸质书,搬一次家要打包200多本,现在她都是在书店倚靠着书架把书读完。

上学时花父母的钱,每次去化妆品店都要“尝新”,洗面奶、沐浴露同时买三四种换着用,很多没用完就过期了。开始省钱以后,“不把洗面奶用到空瓶绝不换”。

2012年冬天,安妮回老家过年,亲戚的女儿换了新款的iPhone手机,外壳镶嵌着银光闪闪的装饰品。大家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安妮羞于掏出机龄三年,掉了漆的塞班手机。

她忍不住陷入自我怀疑,过得这么“委屈”值不值得。

但看看购房群里热烈的讨论,她又不觉得孤独了,甚至有“一丝骄傲”。

群里有个姑娘,比她小一岁,在武汉做文员,“大龄未婚”住在哥哥家,每个周末都去看房。她买得起的,哥哥看不上,哥哥看得上的,她又嫌太远了。僵持了几个月,她执意买下核心地段高层公寓里正对电梯门的小房间。

看到女孩买完房一个人躲到江边哭,安妮很受触动。“父母、嫂子都劝她早点嫁人,但买房要比随便找个人嫁好得多”。

2015年,工作6年的安妮终于攒够20万首付款,在同事陪同下看了十多套房子。每次看房,她都像去赶一次会议——一进门,就掏出笔记本仔仔细细地记下每一处房屋信息。

那年各个大城市的房价都在疯涨。从北上广回来的年轻人成了购房主力,他们下手果断,看过一两次就交付定金。

最终,安妮在同事的建议下购入靠近三环、配套成熟的学区房。那是一个“月光盘”,买入时只剩下20套。

“安全感”

身为“外地人”,孙萌总有一种漂泊感,似乎买房才能终结这种状态。

2012年,她大学毕业后留京,在一家事业单位做法务。眼见着在北京买了房的同事,状态明显更松弛,不太纠结要不要退守老家,或是到了年纪该相亲之类的问题。

她也想要个自己的房子。拿定买房主意后,她固定从每月9千元的工资里拿出6千转给母亲,帮她存下来。想买的东西也都是放进购物车,过了三天再看,通常不那么想要了。周末出去玩,挑的都是不费钱的地方,爬山、踏青,“不会引起购物冲动”。

资料图:楼市。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父母起初不支持她买房,但看她这样坚持,也拿出了40万积蓄。

2016年,大家都在谈论房子,“买房跟买菜一样,靠抢”,中介门店里挤满了人,出来一波进去一波。

孙萌看了快半年的二手房,父母的积蓄,加上她攒的20万,踮踮脚刚刚够五环外一套两居室的首付款。尽管房子只有50平方米,售价150来万,但户型是她喜欢的,明厨明卫,有阳光时在家就可以晒被子。

只是看惯了老家120平方米起步的房子,孙萌爸妈看着北京的“老破小”眼里都是沮丧。

李颖买房,也是想获得某种安全感。

她今年33岁,大专毕业后,先去了福州的工厂,干了不到一年,又转去北京。那半年,她一半时间尝试融入,另一半时间在规划何处谋生。

独自一人时,李颖常会“胡思乱想”,想明天会在哪座城市,跟什么人在一起,“迷茫,不知所措”。

打工的同事去了珠海,叫她一起,她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在珠海,她格外想家,想着老家28岁的女孩,大多结婚生子,而她“还一个人漂着”。但真回到老家县城,她又有些不自在。最终三十岁时,她去到了省会郑州做美容培训。培训的对象,常常是离异的单亲妈妈,或是老公出轨,净身出户的家庭主妇。学美容培训,她们为的是找份生计。

有时候看学员们情绪不佳,学东西迟钝,李颖忍不住悲观地想,“这些事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生育后与职场脱节怎么办?”

这些看似无解的问题,将她引向买房的决定。李颖跟男友提起一同买,但对方不同意,说还没有这个计划。

在郑州工作的三四年,她手里攒了几万元,剩下的十几万首付有朋友借的,也有问贷款APP借的。尽管每月工资还没捂热就都出去了,但她还是觉得,买房对她,是个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