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草书八病及其成因

2020-09-13 08:03:01 作者: 当代草书八病

此类草书初观有江左风流的感觉,细察有恃才任性的脾气。其作品无论用笔腾掷得多么大胆,但终因有才无力更无内力,在流滑中打圈子,其笔其气缺少一种莽莽之力,浑元之气,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徒叹俗格如此,憾而又憾。

8、有气无力,以病为美

草书可以写得阳刚,亦可写的阴柔。阳刚如黄庭坚,阴柔如董其昌,皆有各自的内美。此处有气无力者,当今多属阴柔派。这一路的草书要么写得小心,向小草靠拢;要么写得大胆,有大草化倾向。但似乎笔不胜力,自顾自恋,或如临镜梳妆貌,或如风摆杨柳状,或如对秋愁霜容,总之,其线里行间给人一种顾作姿态,抱病守残,提不起气的感觉,或可称之为“病态美”。

以上八病,因目力所限,识见不足,或有臆说之处,但仍可以约略看出当代草书不容忽视的病症,因此有必要对其因由进行分析:

1、 缺乏学术反省意识,流于社会庸俗化倾向

当代草书,关键问题是要进行学术反省。例如和古人比缺少什么?在当代应如何发展?为后人应留下什么?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草书因缺乏哲学方面理性和智慧的注入,缺少文化精英意识,缺少艺术审美良知的引导,诸多的缺失,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草书在当代,越来越远离心灵,远离创造,远离草书本体的内涵,远离真正意义上抒情的审美意象,等等,使草书在展示、酬酢、参与、炫鬻等庸俗化倾向中介入社会,以至于许多大作便可怜得只剩下所谓的点画了。

客观的说,当代一些草书大家、名家对上述基本问题并非不清楚,有的本身就是专家、学者,甚而发表过一系列草书的专论和高论,但往往在既述且创作中,创作实践却不尽人意,使其在理论和创作双重背景下陷入尴尬境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理论上的玄虚或缺少学术含量;二是技法上的欠缺造成对草书高难度的难以掌握;三是缺失了对草书的敬畏感而信笔漫挥;四是心气浮躁坠入俗格;五是变则入怪而不变则因袭。故此,若在草书上有所作为,没有坦诚和沉心静气的反省意识,则难免形成不良的惯性而被时代遗弃。

2、 缺乏打通诸书体的信心和勇气,为草而草终难成草

当代一些习草者要么仅在草书的圈子里兜着,要么盲从时风作草书,要么在各种展览里客串一把,似乎都想证明,书法艺术中这个高难度的项目,我完全有能力把它拿下。于是,草书便俗了、烂了、简单化了、大众化了,可以想见草书今后的命运了。曾有不少执笔未稳者询于我:“我觉得写草书过瘾,很容易上手,下一步应如何发展?”我只好一笑了之,自然也不知下一步如何去做。这是草书在民间的境遇。我不禁想起文学界的新诗,有许多人把汉字分成了行,以为便是诗歌创作,有一句没一句的都成了诗人,结果大多所谓新诗仅成了诗人自己看的东西了,这与当下的草书创作何其相似乃尔!

当代习草者莫不认为自己从事着高尚的艺术,也莫不有显名当今,永垂后世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艺术既然不能苦道潜修,也就缺少把诸种书体习精吃透,争一口气的信心和勇气。远的不说,只想一想离我们不远的于右任、林散之、卫俊秀、高二适、来楚生诸大家,就觉得底气不足了。这些大家在通草之前,或魏碑、或篆隶、或楷行均属一流,中年之后,更增艺术创作的不满足感,自然要在草书的天地里驰骋一番,以至于老年,才在各自营造的自由王国里挥洒了人生的极致。可以看出,大体有个规律,如果你是一位有艺术创造才情的人,你只有把书法本体的许多东西吃透,也必须有书法之外的胸气学养,再加上能耐住寂寞守住寒的话,在你生命的最后一站里,或许正是草书展现奇境的一幕。

3、名家影响流风所及

盲从是国民性中固有的一种积习,这种积习同样影响了草书创作。

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赵壹在他的《非草书》中,就对这种流风习气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虽说赵壹批评的本意是“惧其背经而趋俗”,但从社会现象的某种趋势来看,古今相较,有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