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蜇数千针 炼成追“蜂”者

2020-09-15 09:42:21 作者: 被蜇数千针

花期一到,游信毅就会长期待在郊外喂养蜜蜂。(受访者供图)

游信毅举起巢脾仔细检查。 (受访者供图)

1988年出生的游信毅长于农村,儿时捅马蜂窝被蜇得脖子又红又肿的经历让他对蜂留下深刻印象。高考发挥失常,奔着“能上大学就行”的想法,他报考了福建农林大学的蜂学专业,目前全国只有两所院校设置了蜂学专业。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在被蜜蜂蜇了几千针之后,他“免疫”了,终于能养一群蜂了。

如今,他在一蜂产品企业做养蜂技术员,在一线养蜂,成天和蜜蜂打交道,他希望通过革新养蜂技术,减轻养蜂人的劳动和增加收入,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蜂行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

学习蜂学,发现背后大有学问

福建省南平市康屯村里有很多种蘑菇的大棚,马蜂在棚顶筑巢,小孩学着大人去捅蜂窝。上二年级的游信毅胆子小,蜂一飞出,他就撒腿跑,但还是被蜇了个包,头一回与蜂打交道,落下了“蜂不认人”的印象,毕竟动手捅蜂的是其他小孩。

2007年,游信毅高考发挥失常,舅妈建议报考福建农林大学的蜂学,冷门专业容易被录取。“当时觉得能上大学就行了。”游信毅说。

在读蜂学时,别人一听游信毅提起蜂学,就会说“气象学,好高大上。”然而此“蜂”非彼“风”,目前国内只有福建农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两所大学开设蜂学,今年分别招生90人、30人。

本科期间,蜂学课程包含了蜜蜂生物学、蜜蜂饲养管理学、蜜蜂生理学、蜜蜂病理学、蜂产品分析学、遗传育种学等多个课程,游信毅意识到蜜蜂背后竟有大学问。

“蜂蜜好吃,但蜂蜜是怎么来的?”课堂上老师抛出的问题引起游信毅的兴趣,“蜜胃是蜜蜂的特殊器官,后端有蜜塞,让花蜜在胃里不流入肠道。花蜜经过蜜蜂酝酿,大部分蔗糖转化成果糖和葡萄糖……”游信毅听得津津有味,在实验课上,他在显微镜下观察蜜胃,“这很有意思。”

游信毅谈起最感兴趣的蜜粉源植物学,“全校的花草除了植物学专业学生,就数我们专业最熟悉。”在一堂课上,老师带学生逛遍整个校园,分辨哪些植物是蜜粉源。游信毅发现学校里的荔枝树和龙眼树最多,这是蜜蜂最爱的蜜粉源。

进入大三,游信毅终于能过一把“养蜂瘾”,两人一组,养一群蜂。被蜂蜇过的经历减轻了游信毅的恐惧,但当他真正看到一个蜂箱,四五张巢脾,每张长50厘米,宽25厘米,合计有上万只蜜蜂时,他的心里还是慌了一下。

每天下午两点半,游信毅戴上防护帽就去学校的杂木林里照看蜜蜂。游信毅时常要打开蜂箱,抽出巢脾,看看里面的蜜够不够,需不需要加巢脾。天黑了,还要用糖水或蜂蜜喂养蜜蜂。

“蜜蜂不认人,尽管养了一个月,对它来说,养蜂人还是陌生人。”戴手套会影响操作,游信毅一般徒手开箱喂蜂,每日被蜇上百针都是常事,后来都免疫了。“蚊子咬还会起包,蜂咬后几分钟就没事了。”

蜜蜂蜇人后,在蜇针被拔出的同时,毒囊和肠子也会被钩出,蜂很快就会死亡。蜜蜂对黑色和强烈气味敏感,为减弱其攻击性,不穿黑衣服、戴帽子和不喷香水是游信毅最常用的办法。

带近150万只蜜蜂,从南到北追花

2011年,蜂蜜收成时的甜蜜感促使游信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主修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蜂学)。

对于游信毅来说,养蜂是充满期待的,每年的环境和气候都不同,蜂的成长轨迹也不一样,产出来的蜜也不一样的。从幼虫到蜂到蜂蜜,游信毅觉得最困难的环节就是防止蜜蜂逃跑。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游信毅去蜂场喂蜂,撞见蜜蜂出逃。他摘下帽子就收起蜂来。所幸蜜蜂出逃时攻击性较弱,他趁蜜蜂休整把蜜蜂收回来,还换了个新蜂箱。天气热时蜜蜂出逃最频繁,游信毅索性剪了蜂王的翅膀,蜂王不逃,其他蜂也乖乖待着。

本科、硕士,游信毅和蜜蜂打了7年交道,被蜜蜂蜇了几千针后,他觉得自己真正能独立养蜂了。游信毅读研究生时,有13个同学,毕业后只有3人从事相关职业,而他到浙江江山养蜂产业化协会工作算是和蜂学关系较密切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