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为科学攀登者赋能

2020-09-10 16:06:38 作者: 【中国科学报

但黄辉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回国,报效祖国。

2003年出国深造时,黄辉就抱着学成一定归国的想法。在科研事业中取得成就后,他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面对不解和疑惑,黄辉坚定地说:“作为中国人,回国并不需要理由。中国人只有回到祖国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热爱祖国,热爱教育工作,为祖国建设服务”,这是“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优秀教师奖)”的第一条评选规则,而报效祖国,恰是黄辉追求的人生理想。

在国科大的七年时光,黄辉经历了白手起家“创业”的艰辛,也收获过攻下科研难关时的喜悦,但最令他难忘的,是教书育人、桃李天下的那份自豪。

作为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教授,黄辉开设了专业课《有机半导体材料》、研讨课《功能高分子材料》两门课程。其中,有机半导体材料课程涉及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在光电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没有现成教材,黄辉便自己编写所有课程教案。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bert B. Grubbs曾告诉我,他上学时从来没有得过第一名,成绩好并不代表创造力强,而真正的科研是创造,是创新的思维。”

在课堂上,黄辉会穿插讲述科学史、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他希望通过分享其中的趣事与感悟,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大师的人生与思想。

这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课堂风格——既有基础前沿并重的知识传授,又有兼顾科学历史的思想传播。

七年来,黄辉播撒下的种子已开花结果。他指导的学生大多获得过各类奖学金,到上海交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攻读博士或做博士后,还有人在国内知名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黄辉的2014级博士生杨雷还曾获得2020年中科院“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的殊荣。

2019年,黄辉有了新的任务——主持国科大人力资源部相关工作。他把自己定义为国科大教师群体的“服务者”。今年教师节前夕,他与同事和其他部门共同组织筹备一项活动:全校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教师表彰。

在黄辉看来,相较于其他职业,教师的名誉感很强,构建学校的荣誉体系、激发老师更好地教书育人的念头非常重要。

“学校是由很多普普通通的教师组成的,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传道授业解惑,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我们希望以合理的方式,让每位教师在国科大有归属感。”对于自己的新职务,黄辉这般理解。

黄辉时常同学生讲一句话:“科学家有国界,作为国科大的一名学生,更要有科技报国的信念。”

这正是国科大的建校宗旨之一,也是国科大教育基金会坚持的信条。

“看到学生们对科学有兴趣,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继续前进,我由衷地感到骄傲。”科学事业后继有人,让黄辉十分欣慰。“报效祖国、科学的精神、感恩的心”,黄辉认为依靠这三点,就能培养出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

这也是朱李月华女士捐赠的初衷——让我国不甘人后的顶尖科技人才能够拥有更好的资源去探索。(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9-10 第8版 专题)

孙应飞热爱课堂教学。一门课正式开始前,他会询问并记录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情况。课堂上,他常常会仔细观察学生表情,并据此调整上课节奏。学生来自不同研究所、水平参差不一,遇到本科阶段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孙应飞会注意加强。若讲到某处学生面有困惑,孙应飞察觉后会放慢步调,讲到大部分人听懂为止。

为了便于了解教学情况,孙应飞建立了课程微信群,课下还会和学生单独面对面交流,每次考试阅卷都要亲自参与,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他还会把科研中获得的新思路,提炼分享给学生。

而学生也愿意和孙应飞交流。“学生写论文时,甚至毕业几年后还会和我交流,他们某个地方卡住了、过不去了,我来帮他们推导一下,那也是我的收获。”

一所高校,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和年轻学者。而将“学生”与“学者”连接起来的,正是教学。孙应飞有很多次改变职业的机会,但他说:“我喜欢上课,教师要有一个操守,如果一会儿是老板一会儿是老师,那就不行。”

孙应飞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对课堂的执着,被他带过的一届又一届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多年来,孙应飞的课程一直深受学生好评,更是得到学院教学督导组的高分评价。线下与线上,孙应飞每学年上课课时长达110学时,保持着11项课程指标全优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