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豆瓣仅4.7分,刘亦菲的女神效应失效了?

2020-09-10 17:49:58 作者: 《花木兰》豆

近来,迪士尼的真人公主电影《花木兰》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原本定于9月11号上映,由于资源泄露,国内豆瓣网上就已经出分了。

分数不高,只有4.9分,IMDB才5.4分。

这个分数可以说是相当差,难以想象到了11号分数会有多难看。


骂这部电影的声音已经不计其数了,理由也多种多样:

有辱华嫌疑、打斗戏像乡民械斗、后宫嫔妃在皇宫正殿遛弯、刘亦菲演得像个盲人、巩皇的角色莫名其妙令人尴尬、超2亿美金的投资拍出来个2毛钱特效……



不过无论网友怎么骂,都不能说《花木兰》的宣发不好。

据说迪士尼S级电影有1.5亿至2亿美元规模的全球宣发费用,所以我们得以见证了行业巨头一系列的顶级操作:


首先操作了全球海选大女主花木兰扮演者活动,造成世界性千女竞选的局面。


花木兰导演又放出了木兰试镜的片段,可以看到蓝盈莹、窦靖童、杨采钰等人都参加了试镜。


而最后花落中国演员刘亦菲。


接着,第一支官宣预告片于 2019 年7月7日的女足世界杯中场休息期间发布。

这天正是女足世界杯美国与荷兰争夺冠军的决赛时刻,成千上万的球迷在现场荧屏上看到了这支插播的《花木兰》预告片,赛场内外瞬间沸腾了。

二十四小时内,全球点击量高达 1.751亿次,一时风头无两。



之后,在上映前预热的一年多时间内,《花木兰》中国区宣发团队鼓足了劲,硬是造出了上百条相关热搜。

客观的说,《花木兰》不仅是“迪士尼公主系列”中第一个以中国传奇故事为题材的真人电影,刘亦菲也是第一位扮演迪士尼公主的中国演员。

并且,在迪士尼推出的14位公主中,花木兰是唯一一个不靠出身、不靠嫁人、不靠别人帮助,靠自身努力和个人人格魅力被赋予“公主”桂冠的。


不管怎么骂,《花木兰》都具有巨大的价值。


这价值不仅来自于金钱,还在于“花木兰”这个故事的改写和拓展,使得“迪士尼公主”的内涵有了极大的延伸。

花木兰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926年《木兰从军》、1939年《木兰从军》、1956年《花木兰》、1964年《花木兰》、1996年《天地奇英花木兰》、1998年《花木兰》、1999年《花木兰》、2009年《花木兰》、2013年《花木兰传奇》、2019年《木兰奇缘》、2020年《无双花木兰》等。

花木兰的故事被不断改写,不同的时代背景被糅合进去。

例如2009年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则更多是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这一版《花木兰》又有哪些新变化呢?


关于那首北朝民歌《木兰辞》,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被“理解并背诵全文”所胁迫的恐惧至今还历历在目。

当我们再一次回溯到记忆深处便会发现,花木兰的“替父从军”是出于孝,出于忠,出于万般无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个做决定的过程是痛苦的,是千回百转的,是愁肠百折的,并不是一蹴而就,或是自告奋勇的。

借用戴锦华老师在《性别与叙事: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一文中的话:“除却作为妲己、褒姒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际。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去审视《花木兰》就会发现,它引进了当代热点问题,在两个主要方面做出了改写。


一是从性别政治的角度,让花木兰“成为女性”。

在《木兰辞》的原文中,我们看不到花木兰是如何以女性之躯在满是男性的军营里度过整整十二年并立下赫赫战功的。

我们只知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