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全开:留美幼童的缺憾之路

2020-09-09 22:43:16 作者: 虚负凌云万丈

导言

留美幼童期盼着能得到清王朝的重视,但现实却是处处受到打压和猜疑。在长久痛苦的忍耐之中,他们逐渐向民主共和这条路靠拢,最终舍弃了旧王朝,建立了新世界。

留美幼童的一生极具时代特点,其如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命运一般,都是充满着坎坷与艰辛的,而造成这种悲剧的,正是封建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心观这两幅枷锁的桎梏。

1872年8月11日,一群身着清朝官式服装,脚踏日本轮船的孩子,以少年之身背负举国之望,远赴美利坚共和国求学,探求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秘密。

此时的他们,平均年龄仅仅只有12岁,总角之龄,脸上稚气尚存。

踏上随海浪飘荡、轰隆作响的轮船,望着故国的土地渐渐消失在水平线上时,不知当时的幼童心中到底是怎样的五谷杂陈。

异国他乡,海水滔滔,放眼望去,已无故人。

但在外历尽艰辛、刻苦求学的他们,回国之后,真的具有清王朝曾承诺给他们的洋翰林之位的权利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夹在时代裂缝中的留美幼童,既是旧世界的最后一批牺牲者,也是新世界的第一批奠基者。

但无论是作为刀俎或是鱼肉,能饱学知识,却少用武之地,也许,这便是留美幼童心中最大的悲哀吧。

"洋翰林":中国旧社会的早产之物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冲破了中国封闭许久的大门。清王朝统治者从"万国来朝,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逐渐清醒。

虽然当时的中国仍抱有封建传统的旧文化观,强烈的排外思想仍未消退,本土封建保守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驻扎在国人的心头。但面临着中国早已不是东亚中心的事实和西方的异质文化如同洪流一般,一股脑涌进当时中国社会的局面。

探求西方迅速成长的秘密,已经被拉上了清政府的行程之中,成为了当务之急。晚清政府派遣幼童向西方学习的行为,就已经标志着清政府公开承认西方现代文明的可用性。留学生计划作为洋务运动的一部分,洋务运动所秉持的"中体西用"原则,使留学生成为一个矛盾的存在。

留美幼童既是代表清王朝向西方学习的领头者,又是被禁锢于维护中国封建旧体制下的囚徒。

即使身处异乡,即使接受外国文化熏陶,清廷统治者也以"卫道士"作为耳目,监视着留美幼童的一举一动。若是留美幼童有一丝"西化"的趋势,有一点"宥于西学"的痕迹,就会立刻被作为罪犯被遣送回国。

这种愚昧无比、荒诞可笑的行为,确确实实的发生在了当时留美幼童的身上。统治者这种"怕"的行为,将清政府的腐败与保守揭露得一览无余。

可以说,造成留美幼童悲剧一生的种子,在最开始便已经种下。被迫学习西方器物的清王朝怎么可能会重用数年后归来的留美幼童?愚昧保守的本土文化又怎会接纳被西方文化熏陶过的洋翰林?

乱世当头,混乱之中,在西方的暴力恐吓和清廷的迫不得已共同作用之下,中国铸造出一个时代的早产儿。

少年扛重任:梦有多大,痛有多深

12岁的年纪,若是放到现代,还是可以在父母怀里撒泼耍赖的时候。但百年前,12岁的留美幼童,不得不长大,不得不承担起这份沉重的责任。可以这样说,当时的留美幼童不仅克服了身在异域的困难,而且学习成绩也十分拔尖。

当时的西方学者被中国留美幼童坚韧的毅力所折服,这位学者认为,留美幼童的职责是引导中国走出'孔教'之泥潭,进入'西方科技'的领域。而身肩此重任的留美幼童,也憧憬着中国会感激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和为祖国带来的荣耀。

正是怀抱着这样一种理想与信仰,留美幼童们度过了在美的七至十年,他们渐渐长大了。

在留美幼童专业学习的最后阶段,他们却突然遭受到中途撤回的强制命令,这使得他们大多未完成自己的学业,而匆匆忙忙回了国。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