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浩然正气,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科举史上出现罕见团体双连冠

2020-09-15 17:22:59 作者: 满城浩然正气

万历《吉安府志》记载,庐陵地区“冠带衣履未逮中都,而山川醇灵之气含而未泄。人民敦庞质厚,鲜所凋残,犹有初古之遗焉。

自唐颜真卿从事吉州,铿訇大节,诵慕无穷。至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三百年文章之盛,士相继起者,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世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文章节义遂甲天下。”王阳明任庐陵知县时,昌明理学,“一时游其门者数十余人,而王氏之学独传于吉安,至今称盛焉。”

一、三千进士冠华夏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进士数量居全国府州县之首,名冠天下,载誉华夏。元至正十年(1350)乡举、永新东里人陈宗舜在其编撰的(吉州科举录》中说:“道我吉州,科名甲天下。”宋代吉州考中进士925人,元代考取进士43人,分别占江西总数的1/3或2/3。鉴于宋代吉州人才之盛,欧阳守道认为与颜真卿的教化有关,他说:“公(颜真卿)去五百年,人才辈出,文物彬彬矣,是岂无故。”“吉州人文蔚起,又远出西江上,则所以甲于天下者,又岂偶然哉!”

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湖广参政的永新人甘雨增补编成(吉州贡举考》4卷,辑录洪武开科至万历甲辰科举人姓名2800人、进士姓名900余人,注明科榜、乡籍、履迹等情况,首次将举人、进士名单并称列出。郭子章在该书序言中说:“吾吉安自欧阳文忠公以文起而科目盛,至我明益昌炽。”

庐陵人杰地灵,名士荟萃。据统计,从唐宋至明清,科举制正式废除之前,全国正式录取的进士共98万多人,其中江西1万多人,吉安科举进士近3000名,占江西进士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一个州府而言,进士数量居于全国首位,号称天下第一。

曾出现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科举盛事。南宋丞相周必大说:“江西多名士,吉为冠,自古言之,庐陵胡氏为大族,群从数首,多通经,工文章,守礼典。”‘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豪杨万里、南宋爱国名臣胡铨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学者先后孕育或诞生在这里。“三千进士冠华夏”的文化现象,既是庐陵史学兴盛的产物,也是庐陵史学发达的条件。

古城庐陵历史悠久,苏东坡诗云:“巍巍城廓阔,庐陵半苏州。”庐陵古城风光几乎可以与苏州媲美,这里文化发达,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吉安不但考取天下第一多的进士和数量众多的状元,而且,明建文二年(1400)科考,状元胡广、榜眼王良、探花李贯,均为吉安府人。明永乐二年(1404)科考,状元曾棨、榜眼周述 、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前七名均被吉安人囊括,可见吉安人才之盛,其中不乏史学人才。

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是一个奇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吉安沉淀出了以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商贾文化等为主要表征的庐陵文化,并成为赣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据《江西历代名人传》记载,历代庐陵(吉安)籍宰辅19名,即十国吴、南唐庐陵(今吉安县)的宋齐丘,南唐峡江人陈乔,十国楚庐陵(今吉安县)的刘言,北宋永新的刘沆,北宋永丰的欧阳修,南宋庐陵(今吉安县)的周必大,南宋庐陵(今吉安县)的袁说友,明朝吉水的解缙、胡广,明朝泰和的杨士奇、陈循、萧镃、尹直,明朝新淦(今属峡江西江徘山村)的金幼孜,明朝庐陵(今吉安县)的陈文,明朝永新的刘定之,明朝安福的彭华。

二、文章节义之邦

史志记载:古代吉安自欧阳永叔崛起,“节义文章揭日月而行之”。杨希稷(杨邦乂)、杨廷秀(杨万里)相继殉节国难,“清风高洁,转相慕尚”。“士多奇俊,而敦礼义”。在文献成就方面,《全宋词)收录江西词家158人,仅次于浙江,而庐陵则以29人高居江西词人榜首,占江西词人总数的1/6强,庐陵的诗人词家引人关注。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吉安人著述385种,7175卷。”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