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白与宣城(上)

2020-09-22 08:43:57 作者: 原创 李白与

再说风雅。宣城自东汉建武六年(30)太守李忠积极兴办学校,推广教化,历代均重视教育。到了唐代,裴耀卿、崔衍等任官宣城,更加重视教育和择用人才,宣城官学、私学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韩愈13-19岁在宣城读书求学,奠定了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地位;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来到宣城,在叔父白季康(时任宣州溧水县令)引荐下,拜见了以御史中丞观察宣歙池三州的崔衍。崔衍早年与居易大哥幼文有旧,对白居易的诗名早有耳闻,很是赏识他的才华,欣然同意让他参加当年宣州的乡贡考试。白居易在宣州准备应试,每天“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被破格选为宣州籍“乡贡”,获得了去长安参加省试的资格并中进士第。宣州是白居易一生的重要转折地,所以他步入仕途以后,仍对宣州念念不忘。这种深厚的眷恋之情,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表现。

因为物庶人丰,山水极佳,来宣城的诗人名流众多,唐代的宣城是人文荟萃、诗人辈出的地方。全国顶级诗人大多在宣城游历或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佳作。唐代共有102位诗人写到宣城,写有与宣城有关的作品共计446篇;《全唐诗》中与宣城有关的有298首,与宣城有关的诗人163位,本土诗人近20位,其中代表人物为世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和刘太真。不管写宣城的诗,还是宣城诗人的质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众多的诗人中,在宣城留下的诗篇最多者当属李白、杜牧,李白86首,杜牧43首。“宣城之所以得到唐代诗人的偏爱,不仅有秀丽的山川,还有厚重的人文。唐人的宣城诗篇,题材广泛,既有自然山川,又有人文情怀,举凡写景、送别、咏物、怀古,众题兼备。既有纵横天外的豪侠之作,也有聊寄相思的儿女情长;既有博爱的民众情怀,也有个人的感伤失意;既有身在庙堂的农事奉和,也有心老山林的修禅访道。”(康震语)

三亭者,一为谢公亭。位于城北三汊河渡口西岸。王琦引《海录碎事》云:“谢公亭,在宣州,太守谢玄晖置。范云为零陵内史,谢送别于此,故有新亭送别诗。”《名胜志》载:“谢公亭,在江南宁国府宣城县北郭外,齐太守谢朓送别处。”后人为纪念谢朓在此建亭,曰“谢公亭”。李白在此作有《谢公亭》诗:“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此亭废于清初。二为崔八丈亭。位于城北宛溪与敬亭山之间,始建年代和名由不详。李白游敬亭山常过此亭,写有《过崔八丈亭》诗:“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此亭毁于何时待考。三为西候亭。位于城西五里,唐天宝十四年(755)宣州剌史赵悦营建,以舍使客。李白来宣曾寓此,作有《赵公西候亭颂》:“眈眈高亭,赵公所营。如鳌背突,兀于太清。

如鹏翼开,张而欲行。赵公之宇,千载有睹。”此亭废于何时不详。

除此以外,天宝十三年(754)秋,李白受汪伦之邀第一次到泾县游桃花潭,天宝十四年(755)春,李白第二次来泾县。两次漫游泾川佳境,沿三门,经涩滩,过罗敷潭等地,泛舟沿泾水而下,饱览兰山、水西山、琴溪等山川风光及古迹胜地。写下了《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刺滩》《泛泾溪》《春游罗敷潭》《观鱼潭》《石壁山》等吟咏泾川山水的诗篇。后人为寄托怀念,在李白游踪处,先后兴建阁、楼、亭等,成为名胜佳地。

(作者系《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主编) 制作:童达清

四、追寻‍谢朓诗风

唐代之前的南朝诗歌追求华辞丽藻,缺少清新爽朗的风貌,其风气一直沿袭到初唐时期。即便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其山水诗中仍保留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对此,李白是持否定态度的,声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五十九首》之一),他所推崇的诗歌风格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然而,谢朓却在继承族叔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一改其靡丽不振的倾向,为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将山水诗推向了巅峰。这同样也得到李白的高度赞赏:“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