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推崇民主议政制度?是谁将清朝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2020-09-23 10:49:52 作者: 清太祖努尔哈

清朝在建立初期是部落联盟性质的武装集团,清太祖努尔哈赤以武力统一了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汗国,并根据女真部落联盟的特色创立了八旗制度,并在此之上制定了“八王共治”的政治制度,即由八旗旗主共同商量着来治理国家,根据《清太祖实录》中的记载,努尔哈赤的本意就是谁能干听谁的:

“继我而为君者,勿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至于八王理国政时,或一王有得心,所言有益于国家者,七王应会其意而发明之。如己无能,又不能赞他人之能,但默默无言,当选子弟中贤者易之。”

从努尔哈赤上述的言论来看,他搞的还真是一套比较民主的制度,当然这个民主只是对满族内部而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努尔哈赤是不希望有人在后金政权中搞独裁的。“八王共治”中的八王也不仅仅只有努尔哈赤的子孙,还包括努尔哈赤的兄弟舒尔哈齐的子孙,甚至包括被努尔哈赤处死的长子褚英的后代。

但皇权和民主一向就是对立的,清太宗皇太极在继承了努尔哈赤的后金汗位后就开始对“八王共治”的制度下手,他先是通过打压多尔衮、多铎等幼弟,搞出了个“四大贝勒”议政,即代善、莽古尔泰、阿敏和皇太极这四位年长旗主主政。

皇太极又搞掉了总跟自己唱反调的兄长莽古尔泰、阿敏,然后逼迫代善妥协,开始“南面独尊”。皇太极在基本上能说了算后,又建立了只听从皇太极指挥的“汉八旗”和“蒙八旗”来制衡“满八旗”,并改后金国为清朝,让自己从“汗”变成了皇帝,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加强君权。

不过当时因为南面还有明朝这个清朝最大的敌人还在,清朝内部需要团结,所以皇太极虽然大权独揽,但还是勉强保留着“八王共治”这个民主政治的壳和制度,大事小事也还能保证征询八旗旗主的意见,除军务之外的事务还能和八旗旗主们商量着来。

皇太极死的比较突然,没有留下任何遗诏,这个时候“八王共治”这个民主制度的作用又体现了出来,在觊觎皇位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让不休时,满清八旗旗主通过协商决定了让皇太极的九子福临继位做皇帝,即后来的顺治皇帝。

不过顺治皇帝因为继位时年幼,大权被多尔衮夺得,此时的清朝皇权处于最低谷。等到顺治年长且多尔衮病死后,又因为明朝的抵抗势力还存在,顺治也还需要属于满族自己人的八旗旗主配合执政,所以“八王共治”制度也还能发挥作用。

清朝真正开始将君权彻底凌驾于“八王共治”和臣权之上的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执政初期,明朝的抵抗势力就基本上被消灭干净,整个中华大地就只剩下清朝这一个统治政权,没有了外部的压力,康熙皇帝就有了执行君权至上这种集权政治的基础。

康熙在干掉鳌拜集团后,利用短暂形成的皇权威慑力开始收权,他首先是将八旗旗主的统兵之权全给收回来,规定从他这任皇帝开始,八旗旗主不得直接统兵,在八旗人丁之上单独设立都统及副都统这两个正、副职务来专门统兵。

除统兵之外,委任的都统还要帮助皇帝管理旗务,而这些都统将由皇帝直接委任,也只能听命于皇帝,自此,八旗旗主对各旗的影响力被消除到最低点,此外,康熙还将率兵出征的权力也从八旗诸王手中收回。

从康熙执政的中期开始,凡出征为帅者必须从康熙本人的兄弟、儿子中选拔担任,也就是说只能从顺治一系的后裔中选拔领军出征之人。到了康熙执政的晚期更是只能从康熙的儿子中选拔领军出征之人,并且康熙还默认各皇子直接插手和管理各旗的旗务,将八旗旗主(非皇太极一系的诸王)仅存的一点点发言权都剥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