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的误读:谁是《水浒传》中的镇关西 鲁提辖一席话道明真相

2020-09-10 18:23:09 作者: 五百年的误读

九纹龙史进在梁山故事中,领衔出场,引出了朱武及少华山的强人。然而,史进却是不愿意做草寇的,只在少华山住了十几天,就前往延安府寻找师父王进。

史进这一去,又引出了一个总量级人物,渭州城小种经略相公府的提辖鲁达。一段精彩而又神秘的故事又徐徐开讲了。

史进的师父王进去哪儿了呢?这个问题其实不用作答,所有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王进教了史进半年武功,见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得精熟了,就去了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帐下的将领了。

临行前,王进还特别告知了史进,说:“我一心要去延安府,投着在老种经略处勾当。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这一点,史进当时应该是记得特别牢实的。因为,王进不止一次的讲到了他们母子将要去延安府。但是,在少华山上,史进却这样对朱武他们说:

史进说这话的时候,王进从史家村前往延安府还不到一年时间,史进似乎便记不太清楚师父去了哪里。关西是一个很大的区域,从《水浒传》的描述来看,大概是指秦凤路及永兴军路之部分地区。史进把寻找师父的范围一下子扩展得这么宽,便是为他的“迷路”做了铺垫。

后来的故事表明,史进去的地方是渭州城,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平凉,这里是秦凤路所辖的一个州。而延安府则是在永兴军路的管辖范围之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所在。所以,史进明知师父去的是延安府,但却来到了渭州城,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史进似乎有故意走错路的嫌疑。王进交代得十分清楚,即便是时间久了记不清楚,于路之上也能打听出来。但是,史进还是迷路了,而且迷得离谱。从华阴县史家村出发,应当往正北偏西向走,史进却是往是往正西偏北去,两地的路线几乎就是九十度的直角方向。

不是史进迷了路,而是施耐庵有意这样写。而且,把王进所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含混为“经略府”。《水浒传》中有两个经略相公,就是种师道、种师中兄弟(《水浒传》中写成了父子),而且确实在北宋时期都曾分别到延安府、甘肃等地担任过边将。史进要去的是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的延安府,施耐庵却让他来到了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的渭州城。

为什么这样写呢?目的就是要引出鲁达的故事。而且,也是有意把种氏兄弟都引出了,为梁山好汉攻打幽州、抗击金兵伏线——这是后话。

史进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身背北宋九代皇帝的符码。这样一个人来引出鲁达-鲁智深的故事,则必定涉及诸多北宋王朝的隐秘历史了。

史进到了渭州城,看见这里也有一个经略府,便在茶肆里打听师父王进的下落。茶博士却不知史进要找的王教头在哪个经略府,恰好,一个军官打扮的人来到了茶肆,茶博士便让史进跟这位大人打听打听。这位来客不是别人,就是小种经略相公的手下鲁达。

书中交代,这个鲁达是小种经略相公府的提辖。提辖又是个什么官呢?北宋时期,提辖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地方军政长官的一项职责。《宋史·职官志七》中记载:宋徽宗崇宁年间" 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因而,施耐庵写鲁达是“提辖”,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当时并无此官职。

但是,从鲁达所干的差事来看,此人确确实实就是个提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施耐庵在此处借用的南宋时期的官名,来写一个真实的鲁提辖,为后面拳打郑屠做铺垫。

《文献通考·职官十四》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六年(公元1136)诏,杂买务杂卖场置提辖官一员。"说的是这一年南宋与金国分别在对方疆域设立“榷场”,重开边境贸易。为了便于管理,征收关税,专管重要物资,便在榷场设置提辖官一员。此时,提辖才是一个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市场管理局局长。后来,不仅在榷场设置提辖,还把这个官职引进了官府,总共有“四提辖”,他们的职责分别是:管理榷场专卖、管理宫廷官府杂物采买和杂卖场、管理和制造宫廷器物、负责储藏金银钱。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