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主要分为三种,它们如何区分,正确的读法是什么

2020-10-12 09:49:14 作者: 古代圣旨主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每当听到这句开头,就知道是皇帝下圣旨了。而且一般宣读的人,都是皇帝信任的太监,用尖细的声音说着这八个字。这是古装剧常见的场景。

可是在这当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不管皇帝下的什么圣旨,影视剧全部都是皇帝“诏曰”,二是无论什么朝代,读法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其实古代圣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诏曰、制曰、敕曰,三种类型用于不同场景,以及不同的人身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这三种圣旨?而且影视剧的读法也有错误,那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什么?接下来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将为大家进行解答。

区分圣旨

一、诏曰

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如果皇帝有什么事情要告诉天下臣民的,这时候就会颁布诏书,顾名思义就是昭告天下。

二、制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皇帝任命大臣的时候,一般会用制曰,如果要赏赐大臣金银,或者是给予封号等等,这些都属于制曰的范围。因此制曰一般不用在百姓身上,是皇帝下达给大臣使用的。

三、敕曰

敕曰一般也是发布给大臣的,给大臣加官进爵的时候,就会用到敕曰。不过敕曰一般都带有告诫的意思,就是说我现在给你加官进爵,但是希望你不要急功近利,还是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其中制曰和敕曰又要着重强调一下,封号和升官都是属于皇帝恩赐,但是制曰只用于封赏,如果是官员升迁,就不属于制曰的范围。同理,敕曰是用来升迁的,同时也起到告诫的作用,因此接受其他皇恩赏赐的时候,就不属于敕曰范围了。

现在我想大家都能分清圣旨的种类了,那么关于第二个问题,圣旨的正确读法是什么?其实不仅“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断句有问题,还存在不是每个朝代,圣旨开头都是这一句。

圣旨演变

最开始圣旨并不叫“圣旨”,帝王颁布的命令一般叫“命”、“令”、“政”几种,从宋朝开始,才真正被称为“圣旨”。

在明朝以前,所有的圣旨都没有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一般是“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到了唐朝的时候,由于圣旨多是通过门下省发布,所以大部分开头都是“门下……”。到了元朝时期,圣旨开头都全部采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真正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在明朝,由朱元璋制定。“奉天”的意思是“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承运”是说五行相生相克,其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德,同时五德又与五个朝代相呼应,象征着兴衰罔替。所以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自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

而清朝很多制度,都是保留明朝时期的,所以清朝的圣旨也是用这八个字开头。

不过这八个字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现在很多影视剧的断句都是错误的。相信大家现在应该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断句了。

其意思是说,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他现在下了圣旨,至于下的什么圣旨呢,后面紧跟“诏曰”、“制曰”或者“敕曰”,具体是哪一种,就要看是颁布什么内容了。

(参考文献《中国圣旨大观》《万历野获编》《春秋繁露·深察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