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少功散文》有感

2020-09-11 15:15:57 作者: 读《韩少功散

2016年11月韩少功讲座现场,地点在长沙市图书馆

初闻韩少功时,我正备考湖南师大文学院的研究生,朋友说既是考文学专业,不读韩少功的作品自是不行。加之,在谢老师的课堂上也听到过这名字,可见此人不一般。

韩少功生于1953年,湖南人,比我父亲长2岁,有他们那个年代共同的印记,何其亲近。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是“寻根文学”代表性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月兰》、《马桥词典》、《山南水北》、《爸爸爸》等。

2016年,长沙市图书馆请他做讲座,题为“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阅读”,黑压压的一片人,外面还有一些挤不进去,我趁保安不留神,偷偷跑进去坐在台阶上,其实坐在台阶上听讲座的何止我一人。

这些年陆续读了一些作家的书,比如马尔克斯、钱钟书、杨绛、汪曾祺等,对优秀的作品有一丝辨识度,心里逐渐有了一些喜好,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初次读韩少功的作品《韩少功散文》,便真正喜欢上了这位湘籍作家。

比如:《你好,加藤》有一种凌驾于国家和民族之上的包容心,浸透文革年代的印记,散文中的人物透着年代和地方色彩,辨识度高。

《空院残月》中的邻家汉子,爱种瓜又爱文艺,生病后拒绝治疗,怕耗钱,影响孩子的前途,其妻以一种小市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养家,而最终,孩子虽上大学,可是却未一心读书,希望靠旁门左道发财,让人不觉心中凉凉,在我的家乡,亦有类似的情况。笑贫不笑娼,虽不一定触及法律底线,但人的道德底线却一再被击溃,最后守德的人会看不过或被所谓的大众心弄得迷糊,这样下去,祸及的肯定是后代。民风国风被邪气充盈,是一个国家的灾难。

《我与〈天涯〉》介绍了《天涯》杂志创办过程的艰难。作者身居高位,把刀刃对着政府的某些部门,丝毫无畏惧,杂志社的成员个个是实干家,让我看见了文字编辑的难处,增添了对他们的敬畏。有职业操守的杂志,是欢迎投稿,绝不会私自摞用稿件,且会发掘和鼓励新的创作者。同时,我更加清晰的明白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区别,结合自己的长处,大胆的去写文章,不再以他人的标准来测量自己,算是给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重新定位吧!

写得最有趣味的算是《漫长的假期》。开篇,对一群文学研究生抛出问题:谁读过三本以上的法国文学?谁读过《红楼梦》?谁看过《红楼梦》的电视剧?举手的同学从四分之一变到一半。作者开始思考:是什么剥夺了他们广泛阅读的自由?我记得,当年备考文学专业研究生,一心读必考书,根本没有时间读教材中提到的作品,何谈感想。后来在读研过程中,我几次问老师,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老师说跟着上课,围绕自己以后需做的论文题读书便是。毕业后,我的专业知识七零八碎。心中遗憾,硬是找机会去岳麓书院听讲座,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思考,其实,老师当时说的话非常务实,怪我是非科班出身,又恐于毕业困难,加之自身努力不够,是难于广泛阅读。若我当时,眉毛胡子一把抓,说不定仍未毕业,。一些学校对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有一丝不放心,大约是有顾于本专业的扎实水平。

读书,不仅限于学校做学生时,读书是一生必须贯彻执行的事情。正所谓学海无涯,人外有人,每一类学科,必然有其佼佼者,寻着他的足迹,试着去探索,自会发现一片蓝天,在天空中翱翔得久了,定会成为雄鹰,飞高伏低,游刃有余,自由的穿梭于思想的殿堂,闪闪发光。

我惊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们读书的状态,自叹不如,或许,经济落后,大家没有什么休闲方式打发时间,才会“偷书”,“抢书”,“换书”等,无论如何,要想肚子里有墨水,非得广泛涉猎,勤于动笔,半点懒都偷不得。

在“当当网”买了一堆韩少功的书,想真正了解这位作家,从头开始,了解父母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感受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变迁,领略富有地方色彩的湖南文化,打开自己的心灵,捕捉内心的涟漪,脚踏实地,读读书,写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