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时代热潮,聚焦精准扶贫——读长篇小说《向阳而生》

2020-09-12 08:56:45 作者: 展现时代热潮

作者:邱振刚

精准扶贫是当下文艺创作的热门题材,其中,众多的小说、戏剧、影视剧、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从不同视角出发,以全国各地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事件为蓝本,对这一时代热潮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描绘。在这些作品中,河南青年女作家王存华的长篇小说《向阳而生》(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凭借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

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题材选择。小说所展示的,是一个位于黄河滩上名为“黄龙湾”的古老村庄,从贫穷面貌中挣扎奋起,走上致富道路的过程。黄龙湾村命运的改变,是和零污染、零排放的光伏产业在当地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的,作者聚焦保护生态环境和精准扶贫两项时代主题,使得作品主旨和时代精神结合得准确无误。当黄龙湾村民们终于确信自己即将告别贫穷,走进美好新生活,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还是思想观念的进步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向阳而生》有着鲜明的现实品格。作者直面农村现状,把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坦然提炼于作品中。作品中的村干部群体,其实由前后两拨儿人组成的。其中,前一任村委会领导,因为能力、心态各方面的原因,未能成为村民们致富路上的领路人。有着现代观念的驻村书记、扶贫干部黄明远经过耐心细致的走访,洞悉了这一情况。他又了解到,村里有一些在外谋生的“能人”里,有人已经取得了颇为可观的财富积累。于是,他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激励他们回到村里,振兴村庄经济,传授致富经验,并通过村委会换届选举,把真正有能力、有意愿带领村子脱贫的企业家林兴河从外地吸引回乡,让他和自己一起,带领村民努力奋斗。但是,林兴河也有自己的问题,他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破坏黄河湿地的自然生态。为了改变林兴河以及村民们只重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观念,黄明远又苦心筹划,利用新闻舆论和法律武器,保护了湿地,引导整个村子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

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往往用正反对立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好人和坏人之间是界限分明的。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大量个性、品行都处于某种中间地带的人物,他们并非不愿意做好本职工作,并非对家园、乡亲没有感情,只是出于能力的限制和观念的束缚,没有能够实现群众的期待。还有一些农村中的“能人”,他们看起来敢想敢干,有魄力、有想法,但往往法律观念、政策意识淡薄。小说中把这两类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勾勒得清晰到位,从而把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呈现出来,整个故事的可信度也得到了保证。

另外,这部作品还有着浓郁的青春气息。主人公黄明远作为电力系统的一名青年干部,他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锤炼、自我提升的过程。作品真实、清晰地写出了他在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的升华与成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小说其实起到了“青春修炼手册”的作用,每一个有志于投身于脱贫攻坚或者其他事业的年轻人,都可以从黄明远的经历中,学习到经验,汲取到力量。

除了黄明远,这部作品也展现了众多与黄龙湾村振兴发展的全过程息息相关的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创业者的群像。他们中间,有通过墙绘为黄龙湾村吸引来大批城里游客的漫画家墨嫣然,有对黄河湿地投入巨资进行保护,并帮助村民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青年企业家孟一笑,有和黄明远一样是朝气蓬勃的扶贫干部,协助黄龙湾村建起农业示范园的陆家康,以及从村子里走出的大学生村官米达、努力宣传黄龙湾村旅游资源的省报记者李凌等。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整个村庄的脱贫事业结合在一起。这种洋溢于全书的青春气息,也和扶贫的全过程一起,共同汇聚成了生活的河流,推动着整个故事的潮起潮落,让读者为整个村庄,为村民和这些可爱的人们的命运而感慨、赞叹。

2020年9月11日《河南日报》第19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