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那些年张文宏、郑军华、陈尔真讲述恩师故事

2020-09-10 07:19:06 作者: “不为人知”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9月10日报道:“学生叫我张爸,我老师就是翁爷!”“老师学成归国的经历让我坚定报国责任!”“老师教导我,把病治好、把病人服务好是当医生的根本!”今天是教师节。三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向东方网讲述了各自恩师立德树人的故事。英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张文宏教授与恩师翁心华教授(受访者供图,下同)

“张爸”曾想辞职,“翁爷”摆了句话

一场疫情让大家都认识了“张爸”——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他的心中,恩师也如父亲般爱护自己。“他对学生的爱护超过了父亲,学生叫我张爸,他就是翁爷,在传染科领域,他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张文宏说。

张文宏口中的“翁爷”就是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因为“看病看得好,说什么总是对的”,翁心华被称为感染界的“佛尔摩斯”。17年前,翁心华曾是上海SARS防治专家咨询组组长。当年,对于SARS病人的甄别,翁心华坚持“流行病学证据”为必要条件,即病人曾去哪些地方,接触过什么人,最终上海仅8人感染。

张文宏教授

17年后,张文宏“接班”成为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翁心华夸赞说:“他很有能力,肯定比我做得好。”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张爸”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感染科“活多、值班多、钱少”,曾动起了转专业的念头。面对学生的辞职请求,翁心华说:“你做到今天不容易,你有发展前途,就这样去做其他专业可惜了。你走不走,自己考虑。”翁心华话不重但分量不轻,最终,张文宏在这个被称为“角落里的科室”留了下来。

如今这名八旬老专家仍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周还会亲自查房。在华山医院,很多人都知道,翁心华经常感慨,自己为国家留住了一个人才。

老师学有所成,毅然回国报效

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回想自己一路走来,要感谢的老师很多。郑军华说,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硕士和博士,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有很多,对自己专业和人生最重要的老师是他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著名肾脏移植和泌尿外科专家、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闵志廉教授。

闵志廉教授

“他手把手的教导让我熟练灵巧地掌握了外科手术的技巧,又是他让我进入了泌尿外科腹腔镜微创领域,也使学科快速与国际接轨。”说到闵志廉的培养,郑军华充满感激之情。外科医生培养周期长,为了让学生能尽快上手,闵志廉总是手把手教授郑军华各种技能,从不藏着掖着。

闵志廉还启发了彼时郑军华的科研思路。当年,他布置郑军华做的博士课题是“多器官保存液的研制”。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最终获得成果转化。郑军华说,做博士课题的经历使自己感受到了临床医生做临床应用研究的优势,也为今后科研工作思路提供了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闵志廉在法国学习,学成后,他毅然放弃海外诸多机会选择回来报效祖国。郑军华钦佩于老师的选择,他说:“老师的经历使我坚定了知识分子报国的责任和使命!”

郑军华教授(左一)在武汉

从一名医学专家到一名医院管理者,郑军华说,老师的大局观,处理复杂事情的涵养和智慧始终让自己受益匪浅。“闵志廉教授是我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老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老师做院长时,每天也去看病人

2003年SARS暴发,陈尔真毫不犹豫冲锋在前,上海第一例SARS病人就是由他护送;2008年汶川地震,他又义无反顾冲在救灾第一线,是最早抵达四川德阳的上海医生之一;2014年昆山发生重大爆炸,他带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施救。抗击甲型H1N1流感、H7N9等突发疫情期间都有他阵前指挥的身影。2020年,新冠病毒来袭,他又一次在至暗时刻逆行武汉,冲在抗疫最前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