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单氏木梳: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坚守

2020-09-16 20:05:35 作者: 山东省济宁市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济宁报道 通讯员 李相凯

制作木梳的手工作坊,除了单氏木梳,在苏鲁豫皖周边县市已几近消失,但单氏木梳的作坊,仍倔强坚守在金乡县仓房街中段的小巷里。它是地地道道的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本土制品,已传承五代,选料考究,工艺独特,美观实用。

木梳由匠人选用本地的桃木、黄桐木、梨木、枣木等纯天然木料,采用祖传手工制梳工艺,经过高温高压等独特工序精制而成。

单氏木梳的第五代传人单绍金已经年过古稀,但还在用祖传的手艺精心制作着。他说,这不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坚守和传承,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儿子学会了还要传给孙子、重孙子。

以前,单氏木梳都在简易平台上手工赶制,经过锯、开、劈、凿、流、打坯等工序制成初坯,再经过改、办、复、剔、磨、梳等二十几道工序精制。现在,也引入半自动化专业机具。

单家还精通篦子制作,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认识篦子了,它和木梳配套使用,主要功能是刮头皮屑和的虱子,过去卫生条件差,人们衣服和头发里常生虱子。轻轻篦头也有按摩头皮、舒筋活络的作用。现在,篦子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倒是它的制作工艺和精致外观不断引起人们的艺术审美兴趣和收藏爱好,老人们也睹物思昔。现在,篦子摇身一变,成了旅游工艺纪念品。

篦子制作工艺细致复杂,工序繁多,需经过108道“手脚”,办齿子、办梁子、办档子三大环节。

办齿子需挑选附近天师观峨成山上盛产的白甲竹,用篦刀启下青篦竹片,削去青皮,划成节节,再用云刀抽厚薄宽窄,用红、黄、绿等自然物为染料,水煮以染色,在比子上折成一定长度,用细线将齿子扎成坯子,谓“扎胎胎”。在两端装上牛骨制好的档子,再“削堂子”,“灌堂子”,最后用特制的牛胶沾上梁子。

取白甲竹根部这材料,刮青后,锯成节,破成块,按梁子的样式削宽窄。高档的篦子,还在窄小狭长的梁子上做文章,或诗或画,或书或刻,形成一大工艺美术特色,为办梁子。

选韧性尤好的牛骨为原料,按比子的标准长度锯成节,再锯成一公分宽的小片,并经细细打磨,为办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