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教师讲述:“来生还愿做老师!”

2020-09-10 12:57:30 作者: 几代教师讲述

今年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教师节的“年纪”不大,但教师这个职业却源远流长。不同年代的老师,有着怎样的感受和经历?他们的教师节如何度过?近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多位不同时期执教的老师,听他们讲述那些年在三尺讲台上的艰辛付出和收获的幸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教师地位不算高,一人教授多门课

“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一名老师!”已退休25年的顾琪回顾自己的教师生涯,很庆幸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1964年,顾琪从广西大学物理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当年十四中刚建校,她成了该校第一批教师。顾琪的父亲听说女儿当了老师,满脸不高兴,顾琪表示,当时能理解父亲的心情,“因为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算高”。

然而,将一届届的学生带到毕业,顾琪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因为常常要照顾学生,有时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看着自己教的学生考上名校,顾琪充满自豪。

1994年,顾琪光荣退休,她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很早毕业的学生仍然记得她。每到教师节,她常常会收到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有的还邀请她去参加聚会。

“现在当老师幸福多了。”尹老师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已有10年,提起上世纪70年代的从教生涯,她感慨万千。1979年,尹老师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那时的教师待遇不高,乡村教师的工资还和农业生产挂钩。老师除了上课,还要经常种田种地。

“那时老师也少,一个人身兼多职。”尹老师说,那时候的小学教师是“万金油”,什么都教。在乡下,每个教师每天五六节课,很多人甚至包了一至二年级整个班。尹老师曾经就包过班,要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体育课程。

在尹老师的印象中,虽然那时候的教师待遇并不高,但当自己走上讲台,仍觉得内心十分满足。“那会儿当老师的,都是对这份工作发自内心的喜爱。”尹老师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社会地位提高,职业受人尊敬

1981年,夏老师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学老师。1985年,新中国迎来第一个教师节,夏老师最大的感受是,过去社会地位不高的教师,突然备受关注。“相邻的友好单位送来了好多慰问品,突然感觉到教师受人尊重了。”

夏老师介绍,改革开放之初,物质比较匮乏,在教师节这天收到毛巾被、热水瓶等慰问品,老师们会非常开心。每件慰问品上,赠送单位都会印上教师节快乐的字样,并留下赠送单位名称。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渐提高,老师们的更多的企盼转到了精神层面。

1986年,国家开始表彰优秀教师,夏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有一名老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一时间轰动校园。1993年的教师节,夏老师也收获了自己毕生难忘的荣誉,成为全国优秀教师。

1987年,蒋晓荣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她对教师节的印象,来自于孩子那一张张笑脸,和一张张手工卡片。

▲蒋晓荣老师保存的一张贺卡。蒋晓荣供图

蒋晓荣介绍,那时孩子们送的贺卡大部分是自制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手工卡片少了,孩子们买来的贺卡也越来越精致,从明信片到双页贺卡,再到立体贺卡、音乐贺卡。

每年教师节,蒋晓荣都会收到不少贺卡,她会特别保留下来。她说,不管是手工贺卡还是购买的贺卡,都代表着孩子们对自己的认可和喜爱。

近二十年

节日礼物个性化,老师更有亲和力

2014年,从南宁师范大学(原广西师范学院)毕业后,黎乙瑶成为南宁市五象教育集团五象小学一名小学老师。每到教师节,她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孩子赠送的各种贺卡、以及孩子画的画。这些年,最让黎乙瑶记忆深刻的教师节礼物,是一名孩子的手写版祝福语。这名学生上到五六年级后,每次给黎乙瑶的贺卡里,会细细写下一年来与老师相处的暖人瞬间。

除了常规版教师节礼物,有些礼物也越来越个性化。黎乙瑶曾在教师节收到一本相册,相册里是班级活动以及部分学生的照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