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泽清:从入伍那刻开始便将生死置之度外

2020-09-13 08:42:13 作者: 汪泽清:从入

今年89岁的汪泽清老人,家住大陈乡夏家村。他曾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负责前线战略物资补给的运输兵,因右脚在战场上负伤而归,如今,年事已高的他不得不拄起了拐杖。知道有记者来采访他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老人早早地备好了茶水,从为何参军到如何浴血奋战,从战场上的恶劣生存条件到中朝军民的鱼水深情……在老人的讲述下,那场正义战争中的鲜活故事扑面而来,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以下为汪老的自述:

入伍后就没想过活着回来

1932年11月,我出生于大陈乡夏家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1岁那年,我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那时候,日本人侵略江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白天根本没有村民敢出门种田劳作,晚上大家也只能偷偷爬进山里去住。我还亲眼看到过日军残忍地迫害邻家妇女,对侵略者的痛恨自那时起便埋在了心底。

1951年,当时有组织在四都开了一场征兵动员会,家里的兄弟姐妹中只有我符合参军条件且尚未结婚,那年我刚好20虚岁。虽然年纪小,但是我也深刻明白,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万千军民不畏牺牲、经过长期坚决抗争赢来的和平弥足珍贵。土话说,放别人家打架,碎的就是别人家的碗,所以决不能让美国在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烧到祖国。就这样,我抱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当年5月就正式入伍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入伍后我在村口与家人分别时,父母泪流满面,转过身去不敢回头看我,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哪场战争是不死人的,我们都没有想过,我还能活着回来。

同年8月初,经过短暂的培训后,我就直奔朝鲜战场了。当时,我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五分部廿四站二分站三营十二连,所在部队主要负责前线战略物资运输补给,我成了朝鲜战场上的一名运输兵。

最多一次扛过400多斤粮食

从1951年8月初奔赴朝鲜,到次年4月底右脚被油桶砸断转回后方疗伤,在战场上近9个月的浴血奋战,成了我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粮草之于兵马,就像子弹之于枪。我虽然没有在前方战场参与血战厮杀,但部队领导多次强调:士兵吃不饱就没法打仗,保障任务与一线战场同样重要。那时,美军的飞机总是在白天不间断地巡逻,最多的时候我见过12架飞机同时飞在天上,对地面进行狂轰乱炸,所以运输物资的火车白天是不进车站的,只有晚上运送才相对安全。

从东北运粮食进入朝鲜的火车都是凌晨进站,从火车进站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和战友们一起以最快的速度,把这批粮食转移到安全的存放点。那时候我们国内条件也很艰苦,运输的物资大多是东北的高粱米和少部分汽油,武器都很少。

从火车站到物资存放点,大概要徒步行走2公里左右,中途还要爬山——那时候战略物资不是放在仓库里,而是要找那种比较隐蔽的山坳存放,还要用芦苇席和树叶进行遮盖。所有的物资装卸全靠人力来扛,一节火车厢能装近50吨粮食,我们一个排50多人,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部卸完了。每袋高粱米重40斤左右,我记得最厉害的一个战友可以一口气扛起13袋健步如飞,而我最多的时候也扛过11袋,400多斤。

一般前半夜我们是把物资从火车上卸下来,安全运输到物资存放点,后半夜还要把这些物资分批再装上汽车,运往各区域战场。白天我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要想方设法地修复被美军炸毁的运输公路,让运输车可以顺畅通过。所以,我每天最多只能休息4个小时,而且睡觉是没有床和被子的,我和战友们都在地上随便躺着休息一下。朝鲜的冬天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特别寒冷,泥土都被冻成了带冰的泥块。我们没有棉服,就穿着一身单衣军装睡觉。

战友中有一个江山老乡,叫吴一森。有一天晚上,我们在搬运物资的时候,突然听到天空中传来轰炸机的轰鸣声,随后火车站附近便遭受了大规模轰炸。我因为躲避及时没有受伤,但是好兄弟吴一森不幸被炸弹击中,壮烈牺牲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