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品性差,四十岁还是光棍,为何有一群有能力“死党”辅佐他?

2020-09-13 19:29:57 作者: 刘邦品性差,

而刘邦恰恰是两者兼有。

而他的品行问题,站在今天的角度,可以评价为寡廉鲜耻四个字,但在战国时代到秦汉之交的社会舆论来说,却并不是大问题。

刘邦的品行问题归结起来,有下面几条:

1,不孝,也就是父亲被项羽挟持,他说分我一杯羹;

2,不慈,逃亡路上将嫡子、嫡女多次推下车;

3,好色,从刘肥之母到戚夫人、薄姬等看得出来,此人好女色不是一般的;

4,好为大言,也就是吹牛逼,大丈夫当如是,贺钱万钱,都是类似的;

5,粗鲁慢下,对儒生的冠撒尿是一方面,魏王豹说他“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也就是说,兴致来了骂诸侯王和重臣像骂奴仆一样肆无忌惮,既粗鲁也让人觉得不被尊重。

但是,请注意,战国、秦、汉初,整个社会弥漫的就是现世的建功立业,最典型的就是秦朝宰相李斯的老鼠理论。

君臣之义,在当时通用的伦理来说,就是朋友之义,而非绝对君主制,君臣之间等于是交换关系,你给我富贵,我给你忠诚。

那么,除了极少数道德洁癖者来说,对于主君最大的要求就是能够严守交换的“契约精神”。

所以,曾经的老大哥,也是自己打出南阳郡一片天地的王陵对刘邦的评价是: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换句话说,我跟着你打生打死,不是为了你对我和颜悦色的,是为了土地富贵,王侯之位,你不给我,把我捧成爹,我也看不上你。

再看看曹魏的宗室曹囧,在给魏明帝的上书中所说的:

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自开关以来,其兴立功勋,未有若汉祖之易也。

正是因为刘邦本身有将兵之才,其在丰沛的老兄弟们才能附其骥尾,同上青云,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哪怕称帝之后,仍旧戎马倥偬,破韩王信、战匈奴、平陈豨、灭英布,甚至亲冒矢石。如果刘邦自己没有带兵的能力,就最后英布那关他就过不去。

另一方面,刘邦本人确实恢宏大度,能够与“老弟兄们”共享天下,在汉高帝十二年,即将死去之际,他下达了一份诏书:

三月,诏曰:“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书·高帝纪》)

“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我对得起天下的豪杰贤士功臣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这次交易,我够仗义了,剩下看你们的了。

而汉高祖真正的人格魅力,也就是真正尊重“契约精神”,交换关系。

那么,人们最常提及的“诛杀功臣”,是否与这个结论矛盾?结论是:是不矛盾的。

事实上,汉国始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对齐王韩信、韩王信、彭越、卢绾、张耳(张敖)、英布、吴芮的裂土分封,实质上是对项羽封建体系的屈服,不如此不足以引诱诸多豪杰参与对项羽的围杀。

但是,刘邦的帝位本身就是诸王推举,虽然位在诸王之上,名为君臣,实为宗藩,为了扫平项羽的“流毒”,也为了扫平对汉国皇权的威胁,刘邦确实一直致力于削藩,但是,要区分一下几个人的遭遇。

韩信由楚王而贬淮阴侯,理由只是“上曰:‘人告公反。’”也就是有人告发借故夺国,赦免其身,又封淮阴侯。

真正让韩信死的,是他在陈豨叛乱时与其联络,准备用家臣谋反袭击宫廷,《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计划细节详尽,应为事实,故而被吕后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