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文化简史:从原始人劳作用的农具,演变成祭祀、装饰的宝物

2020-09-13 19:27:06 作者: 中华玉文化简

子贡问孔子:“老师,请问为何君子都看重玉,而轻视玟(似玉的美石)呢?是因为玉的数量少,而玟的数量多吗?”

孔子解释道:“君子喜欢玉,而轻视玟,并不是因为它的数量比玉多;也不是因为玉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就更喜欢玉。

从前的君子喜欢玉,是由于玉的特质就好像人的品德一样。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礼记·聘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如玉。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他待人接物要像玉一样温润、谦和,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忠义,做事要低调不张扬。

孔子和子贡的这番对话,对后世影响深远,进一步推动了古代社会“玉文化”的形成。

一、在石器时代,玉器一开始是被当做劳作用的工具,或者战争用的武器

我国古代古人制造玉器的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北京人用水晶、玛瑙蛇纹石等材料打制旧石器的时期。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对玉器的开发和使用也更加成熟。

如果说,在最初的时候,古人只是把玉石当作坚硬的石块用,那么,到距今约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古人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玉制农具和兵器。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使用各种工具谋生,像玉铲、玉斧、玉刀、玉矛、玉凿等等生产工具和兵器都成了他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

那个时代“玉石不分家”,古人以生存为第一目的,大家还没多余的精力来为石头排等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部落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不用为生存而发愁的时候,人们才有空静下心来,去区分“玉石”和普通的石头差距在哪里,并为它论资排辈。

二、从新石器中期开始到清朝时期,玉器逐渐成为祭祀的礼器和装饰用的饰品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记载,周朝的时候: “以玉作六瑞 , 以等邦国 , 王执镇圭 , 公执桓圭 , 侯执信圭 , 伯执躬圭 , 子执款璧 , 男执蒲璧。”

其实,这种变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开始了。

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天地间的风雨雷电都有神灵在管理操控,而人力渺小,我们只有适应上天的规则,才能更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让上天明白自己的心意呢?

这时候部落的巫师和酋长便会站出来,宣称自己是上天的使者,能够传达上天的旨意,他们将带领族人走向繁荣。

这套体系为部落族长赋予了“神权”的色彩,让普通族人畏惧未知的力量,不敢轻易挑衅族长的威严。

但要想长久的让民众接受一套制度,光靠概念还不行,你必须要拿出配套的“体系”出来,这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里提到的:夫礼……器以别之……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玉器”便承担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职责,它一方面是君王沟通、祭祀上天的礼器,另一方面它是形成封建时期特权社会的一种“文化象征”。

周朝时,周天子为了方便统治大臣,形成牢固的等级观念,便依据官员的品级,给他们发放玉器作为身份证明,久而久之,玉在封建社会中,便拥有了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代表着财富、权力、等级和名誉)。

三、“玉文化”中,包含着哪些深刻的文化内涵?

古人对玉的崇拜,大抵可以分为两个大时期,一个是先秦时期的“多色玉”崇拜,另一个便是秦汉之后盛行的和田“白玉”崇拜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