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全部内功修炼,都在一套拳架的行功走架之中,无须他求

2020-09-10 12:58:24 作者: 太极拳的全部

《太极拳谱》的首创者李亦畲,自言其拳功一年半载便可施之于身,所练的法子不外乎行拳走架、打手、刀剑杆诸法,也不见有站桩之功、运气之法。

后世练不出《拳谱》上的功夫,于是就旁征博引,引入别家的“站桩”,引入道家的一些法门,强行与太极拳相嫁接,于是乎,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太极拳。

太极拳的全部内功修炼,都在一套拳架的行功走架之中,无需他求。纯粹的才是精一的,一门深入,才会精益求精。

太极拳的特色就是内功的动功行功练法,拳功一体,体用双修。

后世受三拳合一之“毒害”,开始引入站桩之法,与太极拳本身原创的“基因、血型”未必相符合,也只能是自乱自心,一山望着一山高。

三拳各有其特长,一门深入才能功造其极,正如兵法所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一条路可走,才会义无反顾,一往直前。若有多条路可以选择,只会投机取巧,三心二意,这是由人的本性弱点所决定的。

还有人在太极拳之外单独搞一套练气、练内功的法子,也是画蛇添足,像民国时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就另加了一套“太极拳运气法”。这个反倒不如太极拳自身的练法要领高明,以心运气,以气运拳,以拳调息,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通过一套拳架的三个内劲境界——阴、阳、太极的修炼,就能完成易筋、易骨、易神明理的身心改造工程,脱胎换骨,反弱为强。

阴劲之法,劲起于手,收敛入脊骨,松开沉于足底,此横劲中生出竖劲也。

阳劲之法,劲起于足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此竖劲中生出横劲也。

太极之法,却是周身浑圆一气,阴阳龙虎、横竖开合互相融合,渐至从心所欲了。功夫到此,已经是圆满大成境地,万法归宗了。

《太极拳谱》本身就是理法完备的完整体系,本身的内功、内劲习练法就是上乘的练习法,何须他求?

太极拳本是内功的筑基阶段,是积累精气神的生命物质能量基础,所以动功的练法,促进新陈代谢,能吃能睡,快速完成精气神的积累过程,也就是内功的物质基础。这一点金庸的《九阴真经》讲的最透彻。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二回“骑鲨遨游”中,郭靖用《九阴真经》为北丐洪七公疗内伤时念诵的经文,“人徒知枯坐息思为进德之功,殊不知上达之士,圆通定慧,体用双修,即动而静,虽撄而宁”。这就是修习内功筑基阶段的无上微妙心印妙法。

“即动而静”,说的是拳法外形,视动犹静静犹动,均匀缓静地圆转行功走架,绵绵不断。

“虽撄而宁”,说的是内心的心境调控,能够达到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这就是太极拳内功的“动功”行功心法大秘密所在了。动功行功法,是内功筑基阶段的正法、高效简易入门法。是内功四法“行、住、坐、卧”中的开门法、筑基法、打先锋的开路法,有了这个行功动功的“精气神”积累,才有“住、坐、卧”静功的基础。大多数人练静功见效慢,就是因为没有动功的前提积累。

静功的站桩、静坐是功夫到了“入定”的高级阶段时才会自然进入的状态,不是初学的人能够懂得的。

“体用双修,即动而静,虽撄而宁”虽是出于武侠小说,但其道理却是冠绝古今的武学内功典籍,直与禅宗的明心见性、华佗的五禽戏心法相呼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乱处练心,动中练命”。

太极拳的全部内功修练,都在一套拳架的行功走架之中,无需他求,宗此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