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一杯羹”看战争对人性的检验

2020-09-10 12:59:41 作者: 从“分一杯羹

而“分一杯羹”也作为一个成语得以流传下来,后世引申为在成果中参与分享一些利益的过程。

在这个故事中,更加高瞻远瞩的是项伯,他劝项羽不要杀太公,在于强调“为天下者不顾家”,杀了太公,反而仇深。这点,项伯要比项羽高出一筹。

同样的故事也在北宋重演。北宋初年,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太宗出兵攻夏,保安军捉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杀了她,于是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的意见,寇准不置可否。于是,宋太宗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把李继迁的母亲斩首示众,想用这种方式来震慑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

这事被宰相吕端知道了,他上朝奏本不能斩杀李继迁的母亲,为了说服太宗,他引用了项羽欲杀邦之父的故事,对太宗说:“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就能逮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的话,这样就结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

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他:“照你这么说,对李继迁的母亲该当如何处置呢?”

吕端说:“把她放到延州那个地方去,派人好好护养着她,以此招睐李继迁回心转意,不再造反。这样的话,虽说李继迁不可能马上就降宋,但是,我们终究可以用他母亲在宋来拴住他的心。至于他母亲的生死大权,还不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太宗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归顺了宋朝,使战祸得到了平息。

我国古代兵法云: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双方巧施攻心战术,这是在战争中以兵不刃血而取胜的上乘之计,但是都不以宰杀对方亲人为逼降手段,因为能使出这种手段的人往往是道德沦丧,天理不容,最终只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二战时期的日本侵略者,曾经多次把这种行为当成自己的救命稻草。抗日剧《亮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新婚之夜,日军特种兵小分队掳走了李云龙的妻子杨秀芹,然后龟缩在平安县城等待援军。李云龙为了救妻子,暴怒之下,率领部队前去攻打平安县城。日军特种部队队长山本一郎以为秀芹是他的挡箭牌,以此做威胁要求谈判,李云龙肯定投鼠忌器。但是秀芹却看清形势,知道李云龙若是再坚持下去不但救不了自己,反而会使部队损失惨重,于是坚定地告诉自己的丈夫,她生是李云龙的人死是李云龙的鬼,大声喊道:“团长,开炮!”

李云龙面对敌人的威胁更加坚定了他消灭侵略者的信心,他目龇欲裂,对山本说不会拿自己士兵的生命开玩笑,痛喊三声:“开炮!开炮!开炮!”炮火纷飞中,秀芹和山本一起化为了灰烬,经典的画面让无数的观众泪崩,李云龙用了好长时间才逐渐恢复过来。

日本人在这场战争中倒行逆施,犯下了无数反社会、反人类的恶行,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也把整个日本民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战争的胜败,决定因素很多,但最直接、最主要的是综合实力,像这种泯灭人性、狗急跳墙、偷鸡摸狗的下作手段,结果只能是失道寡助,人神共愤,适得其反,加速灭亡。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在历史中徜徉,因历史而成长。欢迎交流,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