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息夫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020-09-10 15:10:55 作者: 唐诗《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唐诗在内,叙事诗很不发达。特别是近体诗,由于篇幅和格律的限制,更难于叙事。但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其中某些小诗,虽然篇幅极为有限,却仍企图反映一些曲折、复杂的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推根求源,展开联想,则似乎要有相当篇幅的叙事诗才能叙述得了。王维这首五绝就是这样。

那么,唐诗《息夫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她在楚宫里虽生了两个孩子,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2.“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这像是息夫人内心的独白,又像是诗人有意要以这种弱小者的心声,去让那些强暴贪婪的统治者丧气。“莫以”、“能忘”,构成一个否定的条件句,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反衬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3.“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看花满眼泪”,跟后来杜甫的“感时花溅泪”的写法差不多。由于这一句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代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不共楚王言”,是在写她“满眼泪”之后,这个“无言”的形象,就显得格外深沉。这沉默中包含着人格的污损,精神的创痛,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在艺术上别有其深沉动人之处。

4.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王维写这首诗,并不单纯是歌咏历史。唐孟棨的《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即《息夫人》。王乃归饼师,使终其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唐宣宗的兄长宁王李宪有权有势,宠妓达数十人,都是才色双绝。王府附近有个卖饼的老婆,细皮嫩肉,非常漂亮,宁王一看就喜欢上了,给那个卖饼的很多钱财,把他的老婆抢了过来,并非常宠爱。一年后,宁王问她:“现在你还想着你的丈夫,那个卖饼的吗?”,她默认,没有回答宁王。宁王召见了饼师,并让他们夫妻相见,她注视着她的丈夫,双目垂泪,若不胜情。此时,陪同宁王在场的十余人座客,都是当时的文人大才,无不感动地悲切凄凉,宁王命在座客人赋诗一首,表述此时此景,王维首先写完,就是这篇《息夫人》。

对照之下,可以看出,王维在短短的四句诗里,实际上概括了类似这样一些社会悲剧。它不是叙事诗,但却有很不平常的故事,甚至比一些平淡的叙事诗还要曲折和扣人心弦一些。

5.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带有“小说气”的诗,有些类似折子戏,可以看作近体诗叙述故事的一种努力。限于篇幅,它不能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但却抓住或虚构出人物和故事中最富有冲突性、最富有包蕴的一刹那,启发读者从一鳞半爪去想象全龙。这种在抒情诗中包含着故事,带着“小说气”的现象,清朝人纪昀(纪晓岚)在评李商隐的诗中曾予以指出。但它的滥觞却可能很早了。王维这首诗就领先了一百多年。只不过王维这类诗数量不能和李商隐相比,又写得比较浑成,浓厚的抒情气氛掩盖了小说气,因而前人较少从这方面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