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当初反对变法的苏轼,为何在王安石死后忏悔

2020-10-09 15:14:36 作者: 王安石变法祸

原标题: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当初反对变法的苏轼,为何在王安石死后忏悔

熙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朝外保守派以“天变”为由掀起对王安石变法的猛烈进攻,一幅反应社情民意的、描绘民间疾苦的画卷被送到宋神宗的御前,画中的景象触目惊心,老百姓的生存的惨状豁然在纸上,神宗治下的大宋王朝成了人间地狱。

▲宋·流民图

开封城外尘土飞扬,流亡的难民扶老携幼蜂拥而至,个个面有菜色体无完衣,神宗看完《流民图》后忧形于色,寝食不安,越想越是气恼,难道自己竟错付了王安石吗,心中顿时疑云大起,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开始产生动摇。

在南宋诸多“名流”看来,就是这个胆大包天的王安石,守着老祖宗的家业不要,非得搞什么震惊天下的变法,这才把繁华的大宋搅成一团浆糊,甚至把靖康之耻和大宋的积贫积弱归咎于王安石的作为,当时在反对变法的众多名流中,除了比较重要的欧阳修、文彦博、司马光之外,还有就是与之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

▲王安石像

熙宁二年,苏轼三次向宋神宗上奏谏言,一针见血的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诸多弊端,针对王安石的《贡举法》向宋神宗提出了不同意见。

苏轼认为,王安石推行的选举制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按照《贡举法》来选举人才,过分注重生源的能力,而完全忽略人品,那么朝廷上会滋生许多投机分子。苏轼对王安石的质疑遭到了朝野改革人士的打压。

▲苏轼

但是,苏轼怀抱着一心为国为民的想法,再次向宋神宗上书,又对王安石的《雇役法》进行抨击 ,认为这种制度改革会增加百姓的赋税的负担,但是对于那些投机的官僚来说,却可以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如果此法施行将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丛生哀怨。

苏轼的谏言并没有让宋神宗回心转意,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官,但是他明知道自己是飞蛾扑火,却坚持向神宗上书,这也导致了改革派对他的不满,最后被朝野排挤,带着愤恨离开了京城。

▲王安石变法连环画

那么到底王安石与苏轼谁对谁错呢?我们先来看看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大宋王朝,变法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基建狂魔——王安石

北宋立国伊始,在农业上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大量流入地主的手里,从而有“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景象,而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到了北宋的中期,早已严重落后,每当遇到水旱灾害时,地主们就变成了甩手掌柜,只顾自家的庄田 ,把灾祸甩给贫苦的农民们,每年几次的大灾害让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

▲王安石变法内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安石着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颁布《方田均税法》,从此大宋各地兴修水利,那么修建这些设施的钱从哪里来呢?一部分是让老百姓来平摊,另一部分则是让地主、富商来承担,而且有钱人必须出更多的钱,这就引发了富人阶级的强烈不满,朝中以文彦博、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怒骂王安石祸国殃民。

▲王安石与改革派

但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尽管阻碍重重,变法还是照常进行,结果让反对派意外的是,到了变法的第七个年头,大宋的水利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万多处水利基本满足了全国农田灌溉的需求,曾经一毛不拔的荒地华丽转身,变成为了物产丰足的良田。这一切都如同梦幻一般,这些强大的工程支撑起了帝国强兵的基础,积贫积弱的局面开始转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