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八年水灾,输掉一场关系中华气运的战争,一个王朝就此而覆灭

2020-09-10 22:47:28 作者: 连续八年水灾

乱世的到来往往伴随着内忧外患、天灾人祸,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彻底撕破了清政府竭力粉饰的盛世景象,这是人祸,天灾却早在1891年就发生了。

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度,老百姓对灾害的承受力也算是比较强的了,可即使如此,当时的大多数人也不会料到,这场持续时间长达8年之久的水灾,将会直接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进而缩短清王朝的气数。

从1891年开始,北方各地相继陷入水灾的困扰当中,文安、武清、乐亭等16个州县雨水量远远超过往年,进入7月后,风雨交加半月不止,气温骤降。到了9月,建昌等县又提前出现霜冻天气,田禾受损严重。

1892年,北方地区的水灾较上一年更加严重,从6月底到7月中,阴雨连天不开,永定、大清、潮白等河流暴涨,沿河的地区几乎都遭遇了水灾。

尤其是天津地区,天津的海拔本来就不高,洼地被海水倒灌,路面被淹没,交通全部断绝。除此以外,黄河暴涨,沿岸40余县受灾,山东境内的卫河、运河决堤,80余县受灾。

辽河、汾河、金沙江特、长江干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水,全国受灾州县合计约有220余个,再加上霜冻和虫灾,粮食产量严重下跌。

1893年,水患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除了直隶各地,连紫禁城所在的北京也未能幸免,城外水面上涨,屋舍被毁、庄稼被淹、举目皆是难民,城门被水和淤泥堵塞,已经不能正常开启,城内外交通断绝,不少人家断炊,被倒塌的墙压死的、被水淹死的人不在少数。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也是顺直地区第四个水灾之年,刚刚入夏就是狂风暴雨,北方各地一片泽国,据统计,直隶受灾的州县达到68个之多,一些重灾区,粮食的产量不足往年的十分之一。

为了逃难,很多饥民举家迁徙奔向热河等地,一路上饿死的、绝望自尽的、卖儿卖女的举目皆是,赤野千里、饿殍浮尸。

天灾对于甲午战争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下跌,农民交不上粮,国库空虚,无钱打仗,本来就紧张的军需还要匀出一部分去赈灾。

日军有完善的后勤供给线,军粮不成问题,清军却需要就地征粮,本来,这对于清军是粮草上的一个重要优势,可水灾的发生让这个优势完全丧失了。

吴大澂粮征不上来还得赈灾,仗打不了还得管治安,急得他不停地给朝廷递奏折,向李鸿章、盛宣怀、王文韶等人把苦诉了个遍,可是朝廷也没有办法。

第二个影响就是军事部署,1895年春天,清军集结在田台庄一带,吴大澂本来打算在离田台庄不远的双台子驻军休整,但是,一年前这里刚刚爆发过水灾,地势塌陷,全部都是未清理的淤泥,军队无处可以扎营,只能退到另一处地方,失去了占据有利地形的机会。

战争期间,为了加强对京畿的保卫,陈凤楼马队奉命驻扎滦州。但一直到1895年4月,刘坤一在奏折中仍然说,陈凤楼马队因为滦州的饥荒,无法购买草料,根本出动不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关外。原本清政府打算调拨察哈尔马匹,充作各军之战马,此事却始终未能实现。原因很简单,到处歉收,连草料都凑不齐,希望等到有水草时,再能筹集足够粮草。可是等到水草丰茂之时,战事已经结束了。

这场水患并没有因为甲午战争的结束而结束,一直到1898年,水灾才逐渐平息。这场长达八年的水灾与甲午战争相互影响,几个自然灾害的地区恰恰与甲午战争的战区临近或重合。

灾害不仅影响到民心和民力,使抗战无法得到人民有效支持,军粮的筹集也成为很大的问题,甚至清军因此无法在一些战略要地屯驻立足。同时灾害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也动摇了军心,严重影响到统治者和军事统帅战斗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